瘦鹤云霄志,相从伴独清。
可堪三径寂,频作九皋鸣。
博字输鹅颈,横空避雁声。
终辞华表去,汗漫逐骑鲸。
郑清之(一一七六~一二五一),字德源,初名燮,字文叔,鄞(今浙江宁波)人。宁宗嘉定十年(一二一七)进士,调峡州教授。十六年,除国子录。因参预史弥远拥立理宗谋,获信任,宝庆元年(一二二五)除起居郎。二年,权工部侍郎,进给事中。绍定元年(一二二八),签书枢密院事。三年,爲参知政事。六年弥远卒,拜右丞相兼枢密使。端平二年(一二三五),进左丞相。三年,因天灾提举洞霄宫,家治小圃曰安晚,理宗亲书其匾。淳祐七年(一二四七),復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九年,迁左丞相。十一年卒,年七十六,謚忠定。有《安晚堂集》六十卷,今残存六至十二七卷。事见《延祐四明志》卷五、《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七○《丞相忠定郑公行状》,《宋史》卷四一四有传。 郑清之诗,《安晚堂集》七卷以汲古阁影抄《南宋六十家小集》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江湖后集》中多出底本之诗,编爲第八卷。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九卷。
《戏调和鸣鹤》是宋代诗人郑清之所作,这首诗描绘了一只瘦削的鹤在云霄间自由飞翔的志向,它与自然相伴,宁静独立。它在寂静的山径上徘徊,常常在九皋之处高声鸣叫。它的博学才华胜过鹅的颈项,它横越天空,避开雁的叫声。最终,它告别华丽的台阶,追随着骑鲸的身影而去。
这首诗通过描绘鸣鹤的形象,表达了郑清之对自由、独立和追求高尚品质的赞美。这只鹤以其志向高远而受人敬仰,它在山径上行走,象征着追求真理和清净的人生道路。九皋的鸣叫声象征着它对道德和艺术的追求,它不断表达自己的才华和智慧。鹤比喻成博字,体现了它博学多才的特点。它不受外界的干扰,横越天空,追求自己的道路。最后,它离开华丽的世俗,选择追随骑鲸,象征着它放弃尘世的功名利禄,选择追寻更高层次的境界。
这首诗富有浪漫主义色彩,通过对自然界的描绘来表达人类追求自由、独立和高尚品质的愿望。它通过对鹤的形象的赞美,强调人们应该追求内心的宁静和真理,不受外界的干扰。诗中的鹤是一种象征,代表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理想和追求。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对鹤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由、高尚和纯粹的向往。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通过对自然界中鸣鹤形象的描绘,传达了深远的意境。诗人通过运用象征手法,将鹤与高远的志向、博学的才华以及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相联系,形成了一幅富有诗意和哲理的画面。读者在阅读这首诗时,可以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和纯净,也可以从中汲取到追求高尚和自由的力量。
桂含爽气三秋首,蓂吐中旬二叶新。正是澄江如练处,玄晖应喜见诗人。
乱竹敲风远,高松过雨凉。检书防落烬,下幕恐遗香。好月娟娟上,轻云苒苒长。端令阻佳客,不得共清觞。
我方髫龀时,已复见兹草。仲舅尉江阳,奉亲颜色好。窗门挂经冬,蛛丝罩轻缟。意为霜雪残,白花乃明杲。世间三友外,此有岁寒操。年至十七八,童心如木槁。随时到柯山,逢人细访考。买之野人手,何须访蓬岛。尝为伯氏寿,作诗颂难老。经今五十年,得自江南道。老我日就衰,岁月
隆冬都门归,偃息殊未尝。搔头不知痒,心事但荒荒。频年借人居,主者来在堂。飘然十五口,露处悲风霜。而予行无从,宁知弃不将。安巢燕飞来,定穴鱼蛰藏。天地非不宽,一身信难量。扰扰复扰扰,天子诛黠羌。区区复区区,早饭炊绝粮。庭闱蜕骨久,兄弟糊口忙。亲戚亦岂无,所过
采莲莫采花,采花损空房。留房结青子,种作明年香。
卷尽风和雨,晴日照清秋。南山高处回首、潇洒一扁州。且向飞霞沦茗,还归云间书院,何幸有从游。随分了公事,同乐与同尤。少年事,湖海气,百尺楼。萧萧华发、归兴只念故山幽。今日聊修故事,口岁大江东去,应念我穷愁。不但莼鲈口,杜若访芳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