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透秋林晓日红,谩晞衰发竹篱东。
旧曾过膝今垂耳,老已成翁反似童。
辛苦一生多沐雨,萧颾几缕易梳风。
岁寒万绿凋零尽,春在梅花白雪中。
艾性夫(《四库全书》据《江西通志》作艾性,并谓疑传刻脱一夫字),字天谓,抚州(今属江西)人。宋末曾应科举,曾否入仕不详。以能诗与叔可(无可)、宪可(元德)并称“抚州三艾”。宋亡,浪游各地,与遗民耆老多有结交,斥仕元者爲“兽心犹办死报主,人面却甘生事仇”(《义马冢》),挽谢枋得诗称“千古六经俱扫地,独公一柱肯擎天”。据明曹安《谰言长语》谓于成化五年在元江见一诗集,署江浙道提举艾性夫作,知其晚年亦曾仕元。核诸集中《留城寄旷翁》“吾年七十入城府,君更老吾仍出山,早岁相期作深隠,至今头白未能闲”,当指出仕事。有《剩语》及《孤山晚稿》,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剩语》二卷。 艾性夫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酌校《诗渊》所录诗。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三卷。
《晞发》是宋代艾性夫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位年迈的人物,通过对他头发的描述,表达了岁月的流转和生命的变化。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晞发
射透秋林晓日红,
谩晞衰发竹篱东。
旧曾过膝今垂耳,
老已成翁反似童。
辛苦一生多沐雨,
萧颾几缕易梳风。
岁寒万绿凋零尽,
春在梅花白雪中。
译文:
朝阳穿透秋林,照亮了早晨的红色;
衰老的头发无力地垂在竹篱东边。
曾经过肩如今垂至耳畔,
已经老去的人反而显得像个孩童。
辛劳一生多经历雨水的洗礼,
微风吹过几缕发丝轻松地梳理。
岁月的寒冷使得万物凋零消逝,
而春天却在梅花和白雪的中间。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头发的描写,表达了人生的变迁和岁月的流转。诗人以头发为象征,通过对发丝的形态和位置的描述,展现了时间对人的影响和人生阶段的转变。
诗词的前两句描绘了早晨的景象,朝阳透过秋林,将红色的光芒洒在周围。这种明亮的景象与下文中衰老的头发形成鲜明的对比,突显了岁月无情的催人老去。
接下来的两句描写了年老者的头发状态的变化。过去头发过肩,而如今却垂至耳畔,形象地表达了衰老的过程。然而,诗人却用反语来形容老年人反而像个孩童,暗示了岁月对人生经历的重塑和重新定义。
后面两句表达了一生的辛劳和经历。辛苦的一生像是被雨水洗礼过,使得发丝变得轻盈,容易梳理。这种描写既表现了岁月的磨砺和历练,也传递了一种从容和豁达的心态。
最后两句通过对季节的描写,表达了岁月的消逝和新生的希望。岁寒使得万物凋零,然而春天却在梅花和白雪的交织中降临,暗示着新的生机和希望。
整首诗词通过对头发的描写,以微妙而富有意象的方式展现了岁月流转和人生变迁的主题。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比,表达了对光阴流逝的思考和对生命的体悟。同时,诗词中蕴含着积极向上的情感,展现了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对新生的向往。
江行初见雪中梅,梅雨霏微棹始回。莫道无人肯相送,庐山犹自过湖来。
塞上风高,渔阳秋早。惆怅翠华音杳。驿使空驰,征鸿归尽,不寄双龙消耗。念白衣、金殿除恩,归黄阁、未成图报。谁信我、致主丹衷,伤时多故,未作救民方召。调鼎为霖,登坛作将,燕然即须平扫。拥精兵十万,横行沙漠,奉迎天表。
无媒径路草萧萧,自古云林远市朝。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
双虬挟泓玉,奥入百转湾。向无长公诗,草木今何颜。此山二百年,偃蹇客往还。长风驾余舟,老人急开关。逢迎欠高僧,喜有识面山。平生癖幽壑,便合茅三间。君命何敢留,归棹随赐还。惭愧和光翁,笑指青童鬟。
以送之。时正之被召淮阳堂上曾相对。笑把姚黄醉。十年离乱有深忧。白发萧萧同见、渚江秋。履声细听知何处。欲上星辰去。清寒初溢暮云收。更看碧天如水、月如流。
菊露晴黄,枫霜晚翠。重阳气候偏如此。异乡牢落怕登临,吾家落照飞云是。举扇尘低,脱巾风细。灵苗医得人憔悴。灯前点检欠谁人,惟有断鸿知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