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得才如杜牧之,试来湖上辄题诗。
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
浓吐杂芳熏巇崿,湿飞双翠破涟漪。
人间幸有蓑兼笠,且上渔舟作钓师。
王安国(一○二八~一○七四),字平甫,临川(今属江西)人。安石弟。神宗熙宁初召试,赐进士及第,除武昌军节度推官,西京国子教授。官满,召爲崇文院校书,改秘阁校理。政见与安石不合,吕惠卿爲相时,因与郑侠狱牵连,夺官放归。熙宁七年卒,年四十七。有文集六十卷,已佚。今存《王校理集》(见《两宋名贤小集》)一卷。事见《临川集》卷九一《王平甫墓志》,《宋史》卷三二七有传。王安国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爲底本,酌校他书,连同新辑集外诗合编爲一卷
《西湖春日》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王安国。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争得才如杜牧之,
试来湖上辄题诗。
春烟寺院敲茶鼓,
夕照楼台卓酒旗。
浓吐杂芳熏巇崿,
湿飞双翠破涟漪。
人间幸有蓑兼笠,
且上渔舟作钓师。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春天西湖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诗中通过描写春烟茶香、夕阳楼台和湖水的景色来展现西湖的美丽和宁静。诗人借此表达了对自然环境的喜爱和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之情。
赏析:
这首诗词以自然景色为主题,通过简洁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西湖春天的美丽景色和宁静氛围。诗的开头,“争得才如杜牧之”,表达了诗人对杜牧才华的崇敬,也暗示了诗人自己有一定的才情。接着,诗人描述了在湖上题诗的场景,以及春天的烟雾弥漫、寺院敲击茶鼓的景象。这些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和宁静的氛围。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描述了夕阳下楼台的壮丽景色和飘扬的酒旗,以及湖水中繁茂的花草和破开涟漪的双翠。这些描写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同时也展示了自然界的活力和生机。
最后两句诗,“人间幸有蓑兼笠,且上渔舟作钓师”,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闲适生活的向往。蓑和笠是渔民常用的工具,上渔舟作钓可以享受自然和宁静,这是诗人心中理想的生活状态。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宁静和闲适生活的向往,给人以舒适和愉悦的感受。
仰膺历数,俯顺讴歌。远安迩肃,俗阜时和。化光玉镜,讼息金科。方兴典礼,永戢干戈。
谁怜地下老明经,宿草坟头又化萤。朽骨尚应思驾驭,朱颜终自惜娉婷。一生辛苦为玄白,何处流传付杀青。独有中郎铭不没,断虹斜日贯幽扃。
暮色催更鼓,庭户月影胧_。记旧迹、玉楼东。看枕上芙蓉。云屏几轴江南画,香篆烬暖烟空。睡起处,绣衾重。尚残酒潮红。忡忡。从分散,歌稀宴小,怀丽质,浑如梦中。苦寂寞、离情万绪,似秋后、怯雨芭蕉,不展愁封。何时细语,此夕相思,曾对西风。
桃李六宫寂,君王在石渠。临鸾悔梳洗,女色不如书。
西母池边宴罢,赠南枝、步玉霄。绪风和扇,冰华发秀,雪质孤高。汉陂呈练影,问是谁、独立江皋。便凝望、壶中珪璧,天下琼瑶。清标。曾陪胜赏,坐忘悉、解使尘销。况双成与乳丹点染,都付香梢。寿妆酥冷,郢韵佩举,麝卷云绡。乐逍遥。凤凰台畔,取次忆吹箫。
人物如君屹鼎湖,高山仰止我仪图。讲篇损益开新式,略纪删修有定模。目断交情殊恨阔,心涵古道岩相符。去年不客东湖上,几失人间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