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平湖上,繁霜藻荇空。
柳枝横堕雨,波白细生风。
水鸟飞幽碧,寒花折浅红。
谁能尽一醉,灯火宿船篷。
韩维(一○一七~一○九八),字持国,颍昌(今河南许昌)人。亿子,与韩绛、韩缜等爲兄弟。以父荫爲官,父死后闭门不仕。仁宗时由欧阳修荐知太常礼院,不久出通判泾州。爲淮阳郡王府记室参军。英宗即位,召爲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知通进银臺司。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迁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因与王安石议论不合,出知襄州,改许州,歷河阳,復知许州。哲宗即位,召爲门下侍郎,一年余出知邓州,改汝州,以太子少傅致仕。绍圣二年(一○九五)定爲元祐党人,再次贬谪。元符元年卒,年八十二。有集三十卷,因曾封南阳郡公,定名爲《南阳集》(《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宋史》卷三一五有传。 韩维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南阳集》爲底本,校以清丁丙收藏的旧钞本(简称旧钞本,今藏南京图书馆)。录得的集外诗附于卷末。集中诗多重出,如卷七、卷八重《城西二首》,卷七《和三兄题蜀中花园》与卷一○《和景仁赋才元寄牡丹图》诗亦重。《城西二首》删卷八重出诗,因卷一○的重出诗有自注,删省卷七中一首。
《西湖雨中同公懿诸君饮》是宋代韩维的一首诗词。以下是我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在十月的平湖上,繁密的霜花覆盖着池塘。垂柳枝在雨中摇摆,波纹如白丝般轻柔地荡漾。水鸟在幽蓝的湖面上飞翔,寒冷的花朵摘下浅红的颜色。有谁能够尽情地醉一次,烛光照亮了停泊船篷的夜晚。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雨中的西湖景色,以及诗人与同伴们共饮的情景。西湖作为中国著名的风景胜地,以其美丽的自然景观和浓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韩维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雨中湖光山色的幽静和宁静之美。
诗中的繁霜藻荇、柳枝横堕雨、波白细生风等形象描写,表达了雨中湖光的柔和和湖水波澜的变化。水鸟飞翔的画面给人以宁静和祥和之感,而寒花折浅红则映衬出秋天的凉意。
诗的最后两句“谁能尽一醉,灯火宿船篷”,表达了诗人与众人一同畅饮的情景。船篷上的灯火照亮了夜晚,为宴会增添了一份温馨和浪漫的氛围。诗人希望能够尽情地畅饮,享受和朋友们共度的美好时光。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西湖雨中景色的描绘,以及与朋友们共饮的场景,展示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诗人运用细腻的描写技巧,将西湖雨景的柔美与宁静表达得淋漓尽致,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雨中湖光的静谧和湖水的波澜。
诗中的水鸟飞翔和寒花浅红的描绘,给人以一种宁静和安详之感,也表达了秋天的凉意和淡淡的忧愁。而最后两句“谁能尽一醉,灯火宿船篷”则将诗人与同伴们共饮的情景描绘得生动而浪漫,给人以一种亲切感和温暖感。
整首诗词以自然景色和人情境遇为题材,将自然与人文融为一体,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又表达了与友人共享美好时光的愿望。通过这首诗词,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同时也能够在想象中领略到雨中西湖的幽静之美。
此行许老亦津津,连夜催将雪树春。溪隔更无尘土事,山矜便识谪仙人。云依栏过香仍湿,墨带冰磨句转新。丘壑自容吾入社,不论五马两朱轮。
南山陈迹遍搜寻,好景森罗直万金。别后不知谁念我,经营偏费主人心。
官曹有底著迂疏,只合江湖老钓徒。萍梗可能忘在莒,莼鲈只有梦归吴。
峰岭高秀过之,观居士题颜,且歌其所虞美人。羲亦作一解阑干表立苍龙背。三面_天翠。东游才上小蓬莱。不见此楼烟雨、未应回。而今指点来时路。却是冥_处。老仙鹤驭几时归。未必山川城郭、是耶非。
山落云阳外,去程寒接巴。剑江连汉直,栈阁挂空斜。听锡樵停斧,窥禅鸟立槎。旧房春到晚,深径始开花。
清泉映疏松,不知几千古。寒月摇清波,流光入窗户。对此空长吟,思君意何深。无因见安道,兴尽愁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