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溪居即事寄梵天阇梨》

松竹森森独掩扉,尘中谁复爱忘机。
苍苔满砌无人到,犹感幽禽夜夜归。

作者介绍

释智圆(九七六~一○二二),字无外,自号中庸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俗姓徐。年八岁,受具于龙兴寺。二十一岁,传天台三观于源清法师(吴遵路《闲居编》序)。居杭州孤山玛瑙院,与处士林逋爲友(《咸淳临安志》卷七○)。真宗干兴元年卒,年四十七。謚号法慧(《武林高僧事略》)。有杂着,闲居编》五十一卷,仁宗嘉祐五年刊行于世。 智圆诗,存于《闲居编》卷三七至五一。《闲居编》无单本传世,惟见《续藏经》。今录诗十五卷,即以上海涵芬楼影印日本大正《续藏经》本爲底本。

作品评述

《溪居即事寄梵天阇梨》是宋代释智圆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松竹森森独掩扉,
这里有茂密的松树和竹子,幽静的居所紧闭着门扉,
中间有绿油油的苔藓覆满墙壁,几乎无人到此一游。
尘中谁复爱忘机。
尘世间有谁能够忘却尘埃的纷扰,抛却俗世的烦忧而专注于禅机。

苍苔满砌无人到,
在这里长满苍苔的地面,几乎没有人来过。
犹感幽禽夜夜归。
却依然能感受到幽静的禽鸟每夜归巢的情景。

诗词通过描绘一处松竹环绕的居所,表达了作者远离尘嚣、隐居山林的心境。诗中的松竹象征着生命的坚韧和持久,而森森的松竹也增添了一种清幽的氛围,使人心生宁静。墙壁上满布苍苔,弥漫着岁月的沧桑感,暗示着这个地方少有人来,更加深了隐居者的孤独和寂寞。然而,尽管少有人到访,作者仍能感受到幽静中禽鸟的归来,这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敏感和对生命的感悟。

整首诗以清新、宁静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山野居所的景象,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反映了作者远离尘嚣、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诗中融入了禅境的意境,传达了对平静、宁谧的向往,展现了修禅者追求内心清净的追求。

这首诗词词意深邃,表达了作者追求清净和超脱尘俗的心境,同时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山野幽静的美感。这种返璞归真的态度和对自然之美的赞美,给读者带来了一种宁静和静心的感觉,使人在喧嚣的世界中得以放松和沉思。

  • 《冬夕》

    浩汗霜风刮天地,温泉火井无生意。泽国龙蛇冻不伸,南山瘦柏消残翠。

  • 《捣练子》

    红粉里,绛金裳。一卮仙酒艳晨妆。醉温柔,别有乡。清暑殿,藕风凉。鸡头擘破误君王。泣梨花,春梦长。

  • 《红梅 其八》

    洞天窅窅无人到,白日丹光出树林。仙子竟忘食玉法,笑迎春色绿云阴。

  • 《题刘氏所藏展子虔感应观音二首》

    人间犹有展生笔,佛事苍茫烟景寒。常恐花飞蝴蝶散,明窗一日百回看。

  • 《春日杂兴》

    更事多来见物情,世间常恨太忙生。花开款款宁为晚,日出迟迟却是晴。

  • 《万松亭(并叙)》

    麻城县令张毅,植万松于道周以芘行者,且以名其亭。去未十年,而松之存者十不及三四。伤来者之不嗣其意也,故作是诗。十年栽种百年规,好德无人助我仪。(古语云:一年之计,树之以谷;十年之计,树之以木;百年之计,树之以德。)县令若同仓庾氏,亭松应长子孙枝。天公不救斧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