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从草际伴啼螿,偏逐西风入我床。
心事甚如愁欲诉,秋吟直与夜俱长。
一年时节虫声早,半树梧桐月影凉。
忆得重胡衰柳下,健儿笼汝斗斜阳。
艾性夫(《四库全书》据《江西通志》作艾性,并谓疑传刻脱一夫字),字天谓,抚州(今属江西)人。宋末曾应科举,曾否入仕不详。以能诗与叔可(无可)、宪可(元德)并称“抚州三艾”。宋亡,浪游各地,与遗民耆老多有结交,斥仕元者爲“兽心犹办死报主,人面却甘生事仇”(《义马冢》),挽谢枋得诗称“千古六经俱扫地,独公一柱肯擎天”。据明曹安《谰言长语》谓于成化五年在元江见一诗集,署江浙道提举艾性夫作,知其晚年亦曾仕元。核诸集中《留城寄旷翁》“吾年七十入城府,君更老吾仍出山,早岁相期作深隠,至今头白未能闲”,当指出仕事。有《剩语》及《孤山晚稿》,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剩语》二卷。 艾性夫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酌校《诗渊》所录诗。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三卷。
《蟋蟀》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艾性夫。这首诗通过描绘蟋蟀的鸣叫和作者内心的情感,表达了秋天寂静的夜晚里作者内心深处的忧愁和孤寂之情。
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如下:
中文译文:
蟋蟀不愿与螗螂一起鸣叫在草丛中,
它偏偏追随着西风进入了我的床榻。
心中的忧愁仿佛要倾诉出来,
秋夜的吟唱与长夜同样漫长。
一年四季中,虫声最早的是秋天,
半边树上的梧桐树下月光凉爽。
我还记得很清楚,曾经在重胡衰柳下,
健壮的少年困住了你,蟋蟀,斗晒着夕阳。
诗意:
这首诗以蟋蟀为象征,通过描绘蟋蟀的行为和作者内心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秋天夜晚的感慨和思念之情。蟋蟀的鸣叫成为孤独的伴侣,而秋夜的吟唱则延长了作者内心的愁思。诗中还通过描绘树上的梧桐和月光的凉爽,营造出秋天的静谧和忧愁的氛围。最后,作者回忆起曾经在重胡衰柳下,看到的困住蟋蟀的情景,这也加深了诗中的孤寂和无奈之感。
赏析:
《蟋蟀》这首诗词运用了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情感的手法,通过对蟋蟀、风、床榻、心事、秋吟等元素的描绘,将作者内心的忧愁、孤寂和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中的意象清晰而生动,通过对虫鸣、树影和夕阳的描绘,营造出了一种悲凉的氛围。此外,诗句的押韵和节奏也使整首诗词更具韵律感,增强了诗的音乐性。
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和对秋天夜晚的思索,展示了宋代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和感悟。读者可以通过阅读这首诗词,感受到作者在静谧的秋夜中所经历的情感起伏,以及对逝去时光和人生无常的思考。
自古有秀色。西施与东邻。蛾眉不可妒。况乃效其颦。所以尹婕妤。羞见邢夫人。低头不出气。塞默少精神。寄语无盐子。如君何足珍。
衡阳岗阜群龙奔,截起万仞磨天阍。宿云收踪著平地,星辰满轩斗可扪。河汉鸿涌岩泉喷,六月飞雪冰木根。下视吴楚区域分,众山培塿乌足云。我来环走竟朝曛,摆脱韁锁忘尘纷。更闻高论益清旷,如挹仙袂游昆仑。
君不见东海有鲤钓不上,冯夷翻江春浩荡。渔者归舟载月明,一声雷震桃花浪。又不见北溟有鲲能吞舟,浪屋涛山相拍浮。忽朝击水三千里,九万扶摇吴叶秋。道人放浪游太乙,一泓寒玉浸春碧。十太晴波何净明,百尾巨鱼自跳踯。锦鳞铁鬣红玉鬐,珠齿冰腮紫金脊。绿玻瓈里飞璚梭,碧琉
芳径春归花半开,碧山波暖雁初回。满楼月色还依旧,昨夜歌声自不来。愁眼向谁零玉箸,征蹄何处驻红埃。中宵吟罢正惆怅,从此兰堂锁绿苔。
钟声停苦事何如,今日东南物力虚。倘忆金陵乡国否,遗民愿比鲙残鱼。
闻说营新第,无从贺落成。门庭山水色,楼阁管弦声。海内二三杰,胸中十万兵。宁为一区计,不使九州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