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徇一官偷禄计,便怀千里长人忧。
桑问举箔蚕初茧,陇上挥镰麦已秋。
更喜风雷生北极,顿驱云雨出灵湫。
从今菽粟非虚祷,会见瓯窭果满篝。
曾巩(一○一九~一○八三),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建昌军南丰县(今属江西)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歷官太平州司法参军、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兼判官告院,出通判越州,歷知齐、襄、洪、福、明、亳、沧诸州。神宗元丰三年(一○八○)判三班院,迁史馆修撰。五年,爲中书舍人。六年,病逝于江宁,年六十五。理宗时追謚文定。《宋史》卷三一九有传。曾巩出欧阳修门下,以散文着称。有《元丰类稿》五十卷,《续元丰类稿》四十卷,《外集》十卷。今仅存《元丰类稿》,并有宋刻《曾南丰先生文粹》十卷和金刻《南丰曾子固先生集》三十四卷传世。 曾巩诗九卷,以清康熙五十六年长洲顾崧龄刻《元丰类稿》爲底本,校以元大德八年东平丁思敬刻本(简称元刻本),并吸收清何焯《义门读书记》(简称读书记)中的校勘成果。参校本有:明正统十二年邹旦刻本(简称正统本),明嘉靖四十一年黄希宪刻本,有顾之逵跋并录何焯批校(简称顾校本),明嘉靖王抒刻本,有吴慈培录何焯校跋(简称吴校本),明隆庆五年邵廉刻本,有傅增湘校跋并录何焯校跋(简称傅校本),明万历二十五年曾敏才等刻本(简称万历本),明万历二十五年曾敏才等刻清顺治十五年重修本,有章钰校并录何焯、姚椿校(简称章校本),金刻本《南丰曾子固先生集》(简称曾子固集)等。集外诗附于编末。
《喜雨》是宋代文人曾巩的一首诗词。该诗描绘了雨后的喜悦景象,并抒发了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丰收的祈盼。以下是《喜雨》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喜雨》中文译文:
偶然获得一官偷取禄米的计策,
便心生千里长人的忧虑。
桑问我举起箔,蚕开始吐丝结茧,
在陇上,人们挥舞着镰刀,麦子已经成熟。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风雷在北方出现,
云雨突然涌现于灵湫。
从今以后,种植菽粟的意愿不再是空想,
我们将会见到瓯窭果满篝火。
诗意和赏析:
《喜雨》以雨水丰沛的景象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渴望和对社会现实的担忧。诗中的雨水象征着希望和丰收,它为大地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诗人通过描绘农田中的景象,如桑蚕吐丝、麦子成熟,展现了农耕社会中人们对丰收的渴望和努力。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描述北方的风雷和云雨,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自然的赞美。风雷的出现使得云雨涌现,给人们带来了喜悦。这种景象也可以理解为对国家繁荣和社会安定的期望,预示着好运和吉祥的到来。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自然和社会的景象,情感真挚而直接。它展示了曾巩对社会现实的担忧,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希冀。通过诗歌的表达,诗人引导读者思考生活中的困境和希望,并在其中找到力量和勇气。
总之,《喜雨》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对社会问题的关切。它以简洁清新的语言,直抒胸臆,展现了曾巩独特的诗意和情感。
胡人吹笛戍楼间,楼上萧条海月闲。借问落梅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
著书不就便相抛,远向襄州谒故交。里舍千头无旧橘,客程三脊有荒茅。买鱼村渡捐孤剑,沽酒山城解弊袍。双鬓岂堪禁岁月,眼看归鳦又成巢。
红绦约束琼肌稳。拍碎香檀催急衮。陇头鸣咽水声繁,叶下间关莺语近。美人才子传芳信。明月清风伤别恨。未知何处有知音,常为此情留此恨。
筠屿烟长碧,兰坡水自香。只宜行画里,忘却在潇湘。
望秩宣王命,斋心待漏行。青衿列胄子,从事有参卿。五马寻归路,双林指化城。闻钟度门近,照胆玉泉清。皂盖依松憩,缁徒拥锡迎。天宫上兜率,沙界豁迷明。欲就终焉志,恭闻智者名。人随逝水没,波逐覆舟倾。想像若在眼,周流空复情。谢公还欲卧,谁与济苍生。
喜作羊城客,忘为鹤发翁。问天求酒量,翻海洗诗穷。已过西南道,适遭东北风。扁舟载明月,枉作卖油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