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戏赠育王虚白长老》

白云山顶病禅师,昔日公卿各赠诗。
行尽四方年八十,却归荒寺有谁知。

作者介绍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作品评述

诗词:《戏赠育王虚白长老》

白云山顶病禅师,
昔日公卿各赠诗。
行尽四方年八十,
却归荒寺有谁知。

中文译文:
白云山顶的病禅师,
往昔公卿们各自赠诗。
行走四方已经八十年,
却只归居于一座荒寺,有谁知晓。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宋代文人王安石所作,描绘了一个病弱的禅师孤独地生活在白云山顶的荒寺中的情景。诗人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表达了禅师在岁月流转中的孤寂和无人知晓的境地。

首联以白云山顶的病禅师作为描写的起点,展示了禅师身处高山之巅的形象,同时点明了禅师的身体状况不佳。次联提到过去曾有公卿们向禅师赠诗,暗示了禅师昔日的声望和地位。然而,末联则以行走四方已经八十年、却只能归居于一座荒寺这一事实作为结尾,表达了禅师的孤独和被遗忘的命运。

这首诗词通过对禅师的描绘,传达了人生的无常和孤寂。禅师的病态和荒寺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显了禅师的孤独和寂寞。禅师行走四方八十年,历经风雨,但最终只能回到一个荒寂的寺庙,没有人知晓他的存在和经历。这种描写既反映了禅师个人的遭遇,也可视为对人生境况的反思。

这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和凝练的形象描写,表达了王安石对人生无常和孤寂的思考。禅师的命运无疑是一个典型的象征,呈现出人类生活中常常面临的孤独和无助。整首诗词通过禅师的形象,引发读者对生命的思考,呈现了一种深沉而凄美的意境。

  • 《绍兴以后祀五方帝六十首》

    素猋谐律,西颢随灵。笔复元祀,晨炀肃清。下土屡陔,嘉坟芳声。以御蕃祉,介我西成。

  • 《题桃源》

    本自深村老圃来,偶分符竹到天台。漫山幸可容桃李,莫待刘郎去后栽。

  • 《次韵苏监仓二首》

    交朋又得一相如,高掩虞郎行秘书。妙论析微惊我倒,诸生到眼可人无。一官幸此分邻烛,五字渠能揽虎须。快读清篇病如扫,北轩风竹对森疎。

  • 《鹧鸪天》

    石壁云积渐高。溪声绕屋几周遭。自从一两花零乱,却爱微风草动摇。呼玉友,荐溪毛。殷勤野老苦相邀。杖藜忽避行人去,认是翁来却过桥。

  • 《佛惠寺》

    细雨斜风入乱山,湿云堆里见东关。一筇来访林间寺,杜寺数声春又还。

  • 《偈颂一百一十七首》

    正月一,是新年。家家庆贺,处处喧阗。惟有拄杖子,不随时变。松根稳坐,石上安眠。蓦地放憨歌一曲,啰啰哩啰啰哩啰。木人听不足,瘦立绿萝烟。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