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人远自西天竺,头陀行遍国朝寺。
口翻贝叶古字经,手持金策声泠泠。
护法护身唯振锡,石濑云溪深寂寂。
乍来松径风更寒,遥映霜天月成魄。
后夜空山禅诵时,寥寥挂在枯树枝。
真法常传心不住,东西南北随缘路。
佛川此去何时回,应真莫便游天台。
权德舆,字载之,天水略阳人。未冠,即以文章称,杜佑、裴胄交辟之。德宗闻其材,召为太常博士,改左补阙,兼制诰,进中书舍人,歷礼部侍郎,三知贡举。宪宗元和初,歷兵部、吏部侍郎,坐郎吏误用官阙,改太子宾客,俄復前官,迁太常卿,拜礼部尚书,同平章事。会李吉甫再秉政,帝又自用李绛,议论持异,德舆从容不敢有所轻重,坐是罢,以检校吏部尚书,留守东都。復拜太常卿,徙刑部尚书,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二年,以病乞还,卒于道,年六十。赠左僕射,谥曰文。德舆积思经术,无不贯综,其文雅正赡缛,动止无外饰,而醖藉风流,自然可慕,为贞元、元和间缙绅羽仪。文集五十卷,今编诗十卷。 权德舆字载之,天水畧阳人。元和十三年八月,以病自山南西道节度使任乞还,卒于道,年六十。补诗一首。
中文译文:《锡杖歌送明楚上人归佛川》
明楚上人从遥远的西天竺返乡,
成为一名游方僧侣,巡游过国朝的寺庙。
他口中默念古老的贝叶经文,
手中拿着金色的策杖,发出清脆声音。
他相信金杖能保护自己,
而石濑云溪的僻静深处无人知晓。
初来乍到,松径中的风更加寒冷,
遥远的霜天月亮如魄映照。
深夜时分,空山中的禅诵响起,
灵魂孤寂地挂在枯树枝上。
真正的佛法常常传递给心灵,
东西南北四方都是缘分的道路。
佛川之地,何时才能够回归呢?
应当莫要轻易游百岳之巅。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僧人权德舆的禅宗诗,描述了僧人明楚上人远渡重洋从西天竺返回佛川的旅程。诗中通过描绘上人的形象、行走的景象和内心的体验,表达了对佛法的信仰和寻求心灵解脱的愿望。
诗中首先描绘了明楚上人的形象和行走的场景。明楚上人手持金杖,口中默诵经文,形象庄重且虔诚。行走在遥远的松径中,感受着寒冷的风。这些描写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明楚上人的身影和行进的艰辛。
诗中还描绘了明楚上人内心的寂静和修行的情景。石濑云溪是僻静幽深的地方,代表着禅宗修行寻求心灵宁静的场所。夜晚禅诵的声音响起,表现出明楚上人潜心修行的决心和坚定。他挂在枯树枝上的灵魂象征着追求心灵自由的愿望。
最后两句表达了佛法的普世性和随缘的理念。真正的佛法不局限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而是传递给每一个心灵。佛川指的是禅宗世家,明楚上人离开佛川时心中不知何时才能再次回归。应真莫便游天台,意味着不要轻易寻求禅宗高处的境界,而应当以随缘的心态,踏实修行。
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文字,通过描绘形象、景色和情景的细节,表达出明楚上人追求心灵自由和探寻佛法的内心旅程,展现了禅宗修行的精神追求和忍耐力。同时,也带给读者一种宁静和平和的心境。
吾爱卓子康,作邑非寻常。口不及人恶,抚字若弗遑。礼律乃并用,化嚚以为良。解马以与人,不较人自偿。
豫章富人物,山谷人中豪。虽从老坡来,颇服舂陵高。泰和善鼓琴,涪水不拟骚。安知百世士,於此还一遭。
钜笔曾编两大藩,江山如画朔风酸。如何地下修文手,还要南朝旧史官。
朝来晴色颇鲜妍,最爱群峰雪皓然。驻马折梅看皎洁,临流照景弄潺湲。
山上盘旋九曲亭,春江满目与天平。青蘋白鹭渔家屋,几幅轻绡画得成。
排办张灯春事早。十二都门。物色宜新晓。金犊车轻玉骢小。拂头杨柳穿驰道。莼羹鲈鲙非吾好。去国讴吟,半落江南调。满眼青山恨西照。长安不见令人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