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十圆鼓,散落陈仓野。
犹有夏驾石,盘盘驾之下。
秦鞭血山骨,吴猎焦野火。
夏鼓建不拔,石鸣知者寡。
父老惧谶言,山空石长哑。
《夏驾石鼓辞》是元代杨维桢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以夏朝的石鼓为题材,通过描绘石鼓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历史沉淀与文化遗产的思考和感慨。
诗词的中文译文为:
周家十圆鼓,
散落陈仓野。
犹有夏驾石,
盘盘驾之下。
秦鞭血山骨,
吴猎焦野火。
夏鼓建不拔,
石鸣知者寡。
父老惧谶言,
山空石长哑。
诗词的诗意表达了一种对历史兴衰和文化遗产的思考。诗中提到的周家的十个圆鼓已经散落在陈仓的野外,而其中仍然有夏朝的石鼓存在。石鼓被比喻为夏朝的驾车,夏朝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如今已经远去,但石鼓仍然被保存在历史的盘古之下。
接下来,诗词描绘了秦朝的鞭子抽打下,鲜血淋漓的山骨,在吴朝的猎火中焦烧,但夏鼓依然屹立不倒。这里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表达了作者对夏朝文化的坚韧和持久力的赞叹。
然而,夏鼓的声音却寥寥无几人能听到,石鸣知者寡。这里反映了夏朝的历史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只有少数人了解夏朝的文化和历史。
最后两句表达了父老们对于预言的恐惧,山空石长哑。这里可能暗示了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失去了声音,而人们对于历史的重要性和价值产生了疑虑。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以夏朝的石鼓为象征,通过对历史的叙述和思考,表达了作者对历史沉淀和文化遗产的敬仰和思索。同时,诗词中还蕴含了对历史流转和人们对历史的关注程度的反思。
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
匆匆相见,懊恼恩情太薄。霎时云雨人抛却。教我行思坐想,肌肤如削。恨只恨、相违旧约。相思成病,那更潇潇雨落。断肠人在阑干角。山远水远人远,音信难托。这滋味、黄昏又恶。
旧宅人何在,空门客自过。泉声到池尽,山色上楼多。小洞生斜竹,重阶夹细莎。殷勤望城市,云水暮钟和。
井有波兮通沧溟,玉抱德兮谁能铭。怛来归兮析然醒,道有成兮其当升。
昔年将出谷,几日对辛夷。倚树怜芳意,攀条惜岁滋。清阴须暂憩,秀色正堪思。只待挥金日,殷勤泛羽卮。
[圜钟为宫]维帝奠位,乃咸于时。孰主张是,而枢纽之。觳我腹我,比予于见。告我冠服,迨其委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