蛩怨青莎老,萤飞秋水深。
庭除延夜色,砧杵发愁心。
雄剑鸣初匣,寒衣补硬针。
老来词赋懒,从使二毛侵。
张耒(一○五四~一一一四),字文潜,人称宛丘先生,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生长于楚州淮阴(今江苏淮阴西南)。爲诗文服膺苏轼,与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神宗熙宁六年(一○七三)进士,授临淮主簿。元丰元年(一○七八),爲寿安尉。七年,迁咸平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以太学录召试馆职,歷秘书丞、着作郎、史馆检讨。元祐末,擢起居舍人。哲宗亲政,以直龙图阁学士出知润州,未几,改宣州。绍圣三年(一○九六),管勾明道宫。四年,坐党籍落职,谪监黄州酒税。元符二年(一○九九),改监復州酒税。徽宗即位,起通判黄州,迁知兖州,召爲太常少卿,出知颍州、汝州。崇宁元年(一一○二),因党论復起,贬房州别驾,黄州安置。五年,归淮阴。大观二年(一一○八)居陈州,政和四年卒,年六十一。有《柯山集》五十卷(另有拾遗十二卷、续拾遗一卷),《张右史文集》六十卷,《宛丘先生文集》七十六卷。《宋史》卷四四四有传。张耒诗,前二十五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柯山集》爲底本;第二十六卷至三十一卷以清光绪广东广雅书局重印武英殿聚珍版《柯山集》附录“拾遗”(陆心源辑)、“续拾遗”爲底本。参校明小草斋钞本《宛丘先生文集》(简称草斋本,藏北京图书馆)、清康熙吕无隠钞本《宛丘先生文集》(简称吕本,藏北京图书馆)、《四部丛刊》影印旧钞本《张右史文集》(简称丛刊本)、民国十八年(一九二九)田毓璠校勘重印粤本《柯山集》(简称田本)等。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三十二、三十三卷。
《夏日十二首》是宋代张耒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蛩怨青莎老,萤飞秋水深。
蛩虫在青莎上哀鸣,萤火在深秋的水中飞舞。
这两句描绘了夏日的景象,蛩虫在青莎上发出哀怨的声音,萤火在秋水中闪烁飞舞。通过这样的描写,诗人展现了夏日的静谧和寂寞。
庭除延夜色,砧杵发愁心。
院子里除去了夜晚的颜色,砧板和杵子敲击出忧愁的心情。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在夏日的夜晚感到的忧愁和孤寂。庭院被清扫得干净,没有了夜晚的颜色,砧板和杵子的声音传递出诗人内心的愁绪。
雄剑鸣初匣,寒衣补硬针。
雄壮的剑在匣子里发出声响,寒冷的衣服用硬针修补。
这两句描绘了诗人在夏日的时光里,对于武士精神和勇气的向往。雄剑鸣响,象征着武士的勇猛和坚毅;寒衣补针,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坚韧不拔的精神追求。
老来词赋懒,从使二毛侵。
年老之后,写词作赋变得懒散,甚至连二毛(指微薄的报酬)都侵占不到。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年老之后对于文学创作的懒散和失去激情。诗人感叹自己的词赋不再有往日的激情和灵感,甚至连微薄的报酬也无法得到。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夏日的景象和诗人内心的感受,表达了对于静谧、寂寞、忧愁、勇气和失去激情的思考。同时,通过对于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的交融,展现了诗人对于生活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叶落当归根,云沉久必起。黎人多良田,征歛苦倍蓰。诛求尽余粒,尚豢犊与豕。昨当租吏来,宰割充盘几。吏怒反索金,黎民那有此。泣向逻者借,刻箭以为誓。贷一每输百,朘削痛入髓。生当剥肌肉,死则长已矣。薄诉吏转嗔,锁缚不复视。黎儿愤勇决,挺身负戈矢。枪急千人奔,犯顺
诗家才子酒家仙,游宦曾依积水边。窗户动摇三岛树,琴尊安稳五湖船。罗浮道士分琼液,锦席佳人艳楚莲。今日相逢朗吟罢,满城砧杵一灯前。
晚上危亭避郁蒸,风生两腋觉身轻。更筹只是催归去,不到城头月未生。
六国争雄已坐擒,更何所望此登临。真成驭鹤乘鸾去,未惬秦皇好大心。
金锁重门荒苑静,绮窗愁对秋空。翠华一去寂无踪。玉楼歌吹,声断已随风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藕花相向野塘中。暗伤亡国,清露泣香红。无赖晓莺惊梦断,起来残酒初醒。映窗丝柳袅烟青。翠帘慵卷,约砌杏花零一自玉郎游冶去,莲凋月惨仪形。暮天微雨洒闲庭。手挪裙带,
病禹逢沈骜,酣参事懦盈。阴阳眠燮理,天地醉财成。河岳瞢腾立,羲娥蹩躠行。无人能唤醒,作意造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