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宵风雨太飘摇,颇讶龙吟意气豪。
三座危桥过不易,一溪湍水涨能高。
栖迟王事嗟何及,咫尺威颜敢告劳。
袖取丰年天上去,洗泥淮拟醉香醪。
虞俦,字寿老,宁国(今属安徽)人。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初爲广德、吴兴二郡教官(本集卷三《再用韵述怀》注),歷绩溪令,知湖州、婺州(本集卷二《林子长见访……》注)。淳熙十六年(一一八九),爲太学博士,迁监察御史(本集卷六《轮对札子》题注、《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九之六),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爲国子监丞(《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二之九),宁宗庆元二年(一一九六),爲淮南东路转运副使(本集卷六《被召上殿札子》题注)。三年,转江南西路转运副使兼知平江府。四年,改知庐州(《吴郡志》卷七、卷一一)。嘉泰元年(一二○一),除中书舍人(本集卷六《已见札子》题注)。二年,迁兵部侍郎(《宋会要辑稿》兵二六之一三)。生平崇敬唐白居易,家建尊白堂,有《尊白堂集》二十二卷(本集卷首陈贵谊序),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六卷,其中诗四卷。明嘉靖《宁国府志》卷八有传。 虞俦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下山雨骤》是宋代诗人虞俦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连续的夜晚风雨如此猛烈,令人惊讶龙吟的气势豪迈。三座摇摇欲坠的桥难以过去,一条湍急的溪水水位高涨。停留在这里,王事令人感叹无能为力,即使距离近在咫尺,也敢向威颜告知劳苦。将握着的丰收之年带上天空,用洗净的淮泥准备醉饮芳醪。
诗意:
《下山雨骤》描绘了风雨交加的景象,通过自然现象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于时局动荡的感慨和对于国家命运的担忧。诗中表达了虞俦对于王事的无奈和对于官场的失望,同时也透露出他对于丰收的期盼和对于生活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生动的描写和对比,展现了自然界的变幻和人事的无常。风雨交加的景象象征着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暗示着作者对于时局的忧虑。同时,桥和溪水的描绘暗示了人们在困境中艰难前行的艰辛,表达了作者对于现实困境的感叹和对于困境中坚持不懈的勇气的赞美。
诗词中的王事和威颜,折射出作者对于官场的失望和对于权力的思考。他感慨于自己的无能为力,即使身处近在咫尺的地方,也无法改变国家的局势。这种无奈和对于命运的无可奈何,使诗词具有深沉的思考和情感的表达。
最后两句诗词中的丰年天上去和洗泥淮拟醉香醪,展现了作者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于幸福的追求。他希望将握着的丰收之年带到天空,象征着对于美好未来的期许;而洗净的淮泥和醉饮芳醪,则表达了对于欢乐和满足的渴望。
总体而言,虞俦的《下山雨骤》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于时局动荡和困境的感慨,展现了对于美好生活和幸福的向往。这首诗词通过对比和意象的运用,构建了一幅意境深远、情感真挚的画面,令人产生共鸣。
征衣浪自染京尘,骨相终寒不是清。大似有缘乘下泽,多应无分直承明。
偶献子虚登上第,却吟招隐忆中林。春萝秋桂莫惆怅,纵有浮名不系心。
平常行一步,却不堕平常。尽道脚长短,谁知脚短长。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瓶钵绕禅衣,连宵宿翠微。树开巴水远,山晓蜀星稀。识遍中朝贵,多谙外学非。何当一传付,道侣愿知归。
铜壶滴漏初昼,高阁鸡鸣半空。催启五门金锁,犹垂三殿帘栊。阶前御柳摇绿,仗下宫花散红。鸳瓦数行晓日,鸾旗百尺春风。侍臣踏舞重拜,圣寿南山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