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则黄昏雨便晴,青塘迤逦尽蛙鸣。
月明已在芭蕉上,犹有残檐点滴声。
《夏夜》
恰则黄昏雨便晴,
青塘迤逦尽蛙鸣。
月明已在芭蕉上,
犹有残檐点滴声。
中文译文:
夏夜恰好黄昏时,雨过天晴,
青色的池塘曲曲折折,蛙声渐渐消失。
明亮的月光洒在芭蕉上,
仍然可以听到残存屋檐滴水的声音。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夏夜的景象,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意象,展现了作者对夏夜的感受和对自然的观察。
首先,诗的开头“恰则黄昏雨便晴”,表达了夏夜的变幻无常。黄昏时分,天空下起了雨,但很快雨水停歇,天空又恢复晴朗。这种恰到好处的变化增添了夏夜的诗意和趣味。
接着,“青塘迤逦尽蛙鸣”,描绘了夏夜青色的池塘和蛙鸣声。青色代表着夜晚的宁静与清幽,蛙鸣声则是夏夜的特有声音,给人带来一种自然的韵律感。通过这种描写,诗人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而祥和的夏夜场景。
诗的后半部分,“月明已在芭蕉上,犹有残檐点滴声”,通过描绘月亮和滴水声,进一步加强了夏夜的意境。月亮悬挂在芭蕉上,照亮了周围的环境,而残存的滴水声则增添了一丝生动和静谧的氛围。这种对细微之处的描写,传递了诗人对夏夜微妙之美的感悟,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对自然的敏感。
整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展示了夏夜的变幻、宁静和美丽。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传达了对夏夜细节的关注和感悟,以及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读者在赏析这首诗词时,可以感受到夏夜的静谧与美好,并通过诗人的笔触与情感,与诗人一同领略夏夜的神韵。
朱楼彩舫,浮瓜沈李,报答风光有处。一年尊酒暂时同,别泪作、人间晓雨。鸳鸯机综,能令侬巧,也待乘槎仙去。若逢海上白头翁,共一访、痴牛騃女。
三献蓬莱始一尝,日调金鼎阅芳香。贮之玉合才半饼,寄与阿连题数行。
嘉树荫衡门,鸣鸠遍村墅。薄言农务兴,力作无男女。晨爨烟未起,驱牛理田圃。兹时若宴嬉,争得好禾黍?清晓闻雨过,春流涨溪渚。小儿学把犁,小女亦能杵。生理勿嫌微,浮荣非我取。
念念等空寂,行藏鬼莫窥。是名真遁者,安用山林为。
甫里旧深隐,夫君道不行。清名身后在,明月夜来生。寒水曾垂钓,春田久废耕。空遗散人传,千古见高情。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