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名于我两悠悠,形影相忘懒憎酬。
拟把一竿沧海去,飘然清世一虚舟。
杨时(一○五三~一一三五),字中立,学者称龟山先生,南剑州将乐(今属福建)人。神宗熙宁九年(一○七六)进士,调官不赴,先后从程颢、程颐学,世传有“程门立雪”之佳话。年四十后始出,歷知浏阳、余杭、萧山县,张舜民荐爲荆州教授。徽宗宣和中,召爲秘书郎,未几除迩英殿说书。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除右谏议大夫兼侍讲,又兼国子祭酒,力排和议。乞致仕,提举崇福宫。高宗即位,除工部侍郎兼侍读,以龙图阁直学士提举洞霄宫,致仕。着书讲学,东南学者推爲程氏正宗。绍兴五年卒,年八十三。謚文靖。有《龟山集》。事见清毛念特《宋儒龟山杨先生年谱》,《宋史》卷四二八有传。杨时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龟山集》爲底本。校以清顺治八年杨令闻雪香斋刊本(简称顺治本),光绪九年延平府署刊本(简称光绪本)等。光绪本多出底本诗八首,今又从《严陵集》等书中辑得集外诗,合併附于卷末。
诗词:《县斋书事》
朝代:宋代
作者:杨时
中文译文:
身名于我两悠悠,
形影相忘懒憎酬。
拟把一竿沧海去,
飘然清世一虚舟。
诗意:
这首诗由杨时创作于宋代,诗人以自己的身份和名誉为主题进行了思考。他感叹自己的存在和名字都是如此微不足道,仿佛在浩渺的时间长河中消失不见,也不与外界争辩争斗。诗人表示对于社会的功名利禄不感兴趣,不愿意迎合世俗的虚荣。他提出了一种理想,希望抛弃尘世的一切,像一只虚幻的小舟漂浮在清净的世界中。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尘世纷扰的冷漠和超脱,展现了他内心深处对追逐名利的厌倦和向往清静的渴望。诗中运用了抽象的意象,如"身名"、"形影相忘"、"沧海"、"虚舟"等,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追求。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传达了一种超越尘世纷扰的理念,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宁静和超脱的向往。
这首诗的诗意深邃而含蓄,通过对个人存在和社会名利的思考,表达了对超然世外的向往和对纷扰世俗的冷漠态度。诗人通过虚幻的舟行,表达了对清净世界的渴望,以及对追求内心宁静和超脱的追求。整首诗以简约的语言,诗情充满着悠远、超然和淡泊的意境,引人深思。
海塘三十里,此屋独巍然。有浪方知水,无云总是天。苔痕封石柱,帆影下楼船。閒忆童男女,悠悠去几年。
宇宙中间道最大,禅仙并立儒为尊。谁将幻怪惊愚俗,总向虚空认法门。此土犹知名教重,昔人尚有典刑存。愧予晚陋羞前哲,愿以乡盟齿弟昆。
片帆稳送扁舟去。又还踏、江湖路。回首京城旧游处。断魂南浦,满怀装恨,别后凭谁诉。长歌击剑论心素。有志功名未应暮。自诵百僚端复许。归来犹记,东坡诗语,但草凌云赋。
小隐依陵薮,山南良可家。一洲环橘柚,十里荫桑麻。白帻欹深酝,青鞋猎远沙。倘逢李都尉,射虎亦生涯。
客边寒食似来朝,游兴今年觉尽消。逆浪相邀湖上楫,卖饧何处市中箫。故山草长迷新鬼,别院花闲伴阿娇。为问前期知近在,春风春雨更迢迢。
良人不愿封侯印,虎符远发当番阵。几夜春闺恶梦多,竟得将军军覆信。身没犹存旧战衣,东家火伴为收归。妾生不识边庭路,寻骨何由到武威。纸幡剪得招魂去,只向当时送行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