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怯危桥泥没膝,喜闻吾党政如春。
须君不惜千金费,此後宁无我辈人。
陈师道(一○五三~一一○二),字履常,一字无己,自号后山居士,学者称后山先生,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家贫,苦志好学。年十六,以文谒曾巩,遂留受业。神宗熙宁中,王安石经学盛行,师道心非其说,绝意仕进。元丰四年(一○八一),曾巩奉诏修史,荐入史馆,以布衣未果。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四月,以苏轼等荐(《苏轼文集》卷二七《荐布衣陈师道状》),起爲亳州司户参军,充徐州教授(本集《谢徐州教授启》)。七月,除太学博士(《续资治通鑑长编》卷四三○),因五月间曾託疾乞假到南京见苏轼,仍罢爲徐州教授(本集《谢再授徐州教授启》)。五年,移颍州教授(任渊《后山年谱》)。绍圣元年(一○九四),坐苏轼余党,谪监海陵酒税(本集《与鲁直书》)。二年,调彭泽令,以母丧未行,家居六年。元符三年(一一○○),除棣州教授,未赴,召爲秘书省正字(《后山年谱》)。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扈从南郊,天寒无绵衣,以寒疾卒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年四十九。遗着由门人魏衍编爲《彭城陈先生集》二十卷,其中诗六卷,四百五十六篇(魏衍《彭城陈先生集记》),已佚。有《后山居士文集》(二十卷,收诗多于魏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卷)及任渊《后山诗注》传世。《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陈师道诗,以宋蜀刻大字本《后山居士文集》(有绍兴二年谢克家序)爲底本(卷六原缺第二十二页,据目录以宋刻《后山诗注》本补足)。校以宋刻《后山诗注》(残存卷三下至六,藏北京图书馆,简称宋注本)、高丽活字本《后山诗注》十二卷(出明弘治十年袁宏刻本,《四部丛刊》据此影印,简称高丽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诗注》十二卷(简称库注本),清雍正八年(一七三○)赵骏烈刻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四卷(据明弘治十二年马暾刻本《后山先生集》三十卷重编,简称赵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集》二十四卷(简称四库本)、张钧衡《适园丛书》本《陈后山集》三十卷(一九一四年据旧钞本翻刻,简称张本)。除宋刻残本外,五本共同的异文校语简作各本。凡底本失收而见于校本诸诗,编爲第七卷,新辑集外诗附后。
《项城道中寄刘令使修溪桥》是宋代陈师道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老怯危桥泥没膝,
喜闻吾党政如春。
须君不惜千金费,
此后宁无我辈人。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作者在项城道上寄给刘令使的一封信,信中表达了对修建溪桥的愿望和对仁政政策的赞赏。作者表达了他不畏艰险的态度,希望刘令使不惜花费巨资来修建溪桥,以使人们在此后的岁月里不再有类似的困境。这首诗词还表达了对政府的期望,希望政府能像春天一样给人们带来希望和喜悦。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对社会的关注。首句"老怯危桥泥没膝"描绘了作者在危险的桥上行走时的胆怯和困境。接着,作者通过"喜闻吾党政如春"来表达对政府改革政策的赞赏和喜悦之情。诗的后半部分"须君不惜千金费,此后宁无我辈人"表达了作者对刘令使的期望,希望他能毫不犹豫地投入资金修建桥梁,以使后代人免受类似困境之苦。
整首诗词情感真挚,表达了作者对改善社会状况的渴望和对政府的期望。通过描写具体场景,作者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体会到桥梁修建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诗词中的"吾党政如春"形象地比喻了政府的改革政策给人们带来的希望和喜悦,寄托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总而言之,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富有表达力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改善社会状况和对政府的期望。它不仅揭示了作者个人的情感体验,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状和对未来的希望。
抛了儒书读相书,却将冷眼看诸儒。曾生肯伴诚斋否?共个渔舟入五湖。
头白高僧心已灰,石菖蒲长水蕉开。庄严茗事炉烟起,不用关防俗子来。
八月凉风动高阁,千金丽人卷绡幕。已怜池上歇芳菲,不念君恩坐摇落。世上荣华如转蓬,朝随阡陌暮云中。飞燕侍寝昭阳殿,班姬饮恨长信宫。长信宫,昭阳殿,春来歌舞妾自知,秋至帘栊君不见。昔时嬴女厌世纷,学吹凤箫乘彩云。含情转睐向箫史,千载红颜持赠君。
徭役苦流滞,风波限溯洄。江流通地骨,山道绕天台。有鸟图南去,无人见北来。闭门沧海曲,云雾待君开。
贪閒常怕拆人书,今日开缄病已无。数纸云情动金石,一篇天籁集笙竽。心交物类相感志,愿在衣冠盛事图。稍稍斯文振吾党,快来青鬓躐华途。
势似孤峰一片成,坐来疑有白云生。主人莫怪殷勤看,远客长怀旧隐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