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宫新遣两貍奴,晨粥饥餐食肉如。
料得伊蒲三昧熟,未知绕膝诉无鱼。
郑清之(一一七六~一二五一),字德源,初名燮,字文叔,鄞(今浙江宁波)人。宁宗嘉定十年(一二一七)进士,调峡州教授。十六年,除国子录。因参预史弥远拥立理宗谋,获信任,宝庆元年(一二二五)除起居郎。二年,权工部侍郎,进给事中。绍定元年(一二二八),签书枢密院事。三年,爲参知政事。六年弥远卒,拜右丞相兼枢密使。端平二年(一二三五),进左丞相。三年,因天灾提举洞霄宫,家治小圃曰安晚,理宗亲书其匾。淳祐七年(一二四七),復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九年,迁左丞相。十一年卒,年七十六,謚忠定。有《安晚堂集》六十卷,今残存六至十二七卷。事见《延祐四明志》卷五、《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七○《丞相忠定郑公行状》,《宋史》卷四一四有传。 郑清之诗,《安晚堂集》七卷以汲古阁影抄《南宋六十家小集》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江湖后集》中多出底本之诗,编爲第八卷。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九卷。
《香山猫食粥》是宋代诗人郑清之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梵宫新遣两貍奴,
晨粥饥餐食肉如。
料得伊蒲三昧熟,
未知绕膝诉无鱼。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场景,描述了在香山的一座寺庙里,两只新来的猫奴早晨喝粥吃饭,宛如享用美味佳肴。诗人推测它们已经领悟了禅宗的境界,但仍不知道如何表达心中对无鱼的思念。
赏析:
《香山猫食粥》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富有情趣的画面。诗中的梵宫指的是香山上的佛寺,而两只猫奴则象征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它们在清晨享用稀粥,仿佛食用美味的肉食一般。这里的晨粥和食肉都是借景,表达了它们的满足和快乐。
诗的后半部分则暗示了更深层的意义。伊蒲是佛教经典中的一种植物,有助于静心入定,而三昧则指禅宗修行中的境界。诗人认为这两只猫奴已经领悟了禅宗的境界,但它们并不知道如何用语言表达内心对无鱼的思念。这里的无鱼可以理解为无欲、无求的境界,是禅宗追求的境地。
整首诗以简洁的文字勾勒出一副寓意深远的画面,通过描述猫奴的生活状态和内心追求,表达了作者对禅宗境界的思考和对生活的感悟。同时,诗中那种对无鱼的思念和无法表达的无奈也反映了人类在追求境界时所面临的局限和困惑。
早是清和便束装,只今庭叶报新凉。山应险尽饶宽大,水欲平来尚激昂。已服官常犹潦草。未纾民力要商量。鲜于司马经行处,文物彬彬意绪长。
绛罗萦色,茸金丽蕊,秀格压尽群芳。人间第一娇妩,深紫轻黄。乍过夜来谷雨,盈盈明艳惹天香。春风暖,宝幄竞倚,名称花王。朝槛五云拥秀,护晓日、偏宜翠幕高张。秾姿露叶,临赏须趁韶光。最喜鉴鸾初试,数枝姚魏插宫妆。然绛蜡,共花拚醉,莫靳瑶觞。
梅径苔花长菉衣,仙翁跨鹤不曾归。五陵年少无聊赖,几阵风铃放鸽飞。
瑞气笼清晓。卷珠帘、次第笙歌,一时齐奏。无限神仙离蓬岛。凤驾鸾车初到。见拥个、仙娥窈窕。玉佩玎裆风缥缈。望娇姿、一似垂杨袅。天上有,世间少。刘郎正是当年少。更那堪、天教付与,最多才貌。玉树琼枝相映耀。谁与安排忒好。有多少、风流欢笑。直待来春成名了。马如龙、
积善务增厚,求名惟恐多。白圭宁有玷,古井竟无波。议法资修定,监州极抚摩。佳儿传素业,留眼看巍科。
晋国肇兴,雄图再固。黼黻帝道,金玉王度。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载诞英明,永光圣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