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落沧溟夜渺漫,衲僧面目太寒酸。
拟将祸福轻偷眼,恶浪狂风衮乱山。
释如净,字长翁(《中国佛学人名辞典》),俗姓俞,明州苇江(今浙江宁波)人。初自芙蓉山至明州雪窦山谒智鑑禅师,相侍十五年。宁宗嘉定三年(一二一○)受请住建康府清凉寺。迁台州瑞巖寺、临安府净慈寺、庆元府瑞巖寺,再住净慈寺。晚受诏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爲青原下十六世,雪窦智鑑禅师法嗣。约卒于理宗宝庆间,行脚四十余年,卒年六十六(《语录·辞世颂》)。有《天童如净禅师语录》二卷、《天童如净禅师续语录》一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续语录》及所附《观音导利兴圣宝林寺入宋传法沙门道元记》。 如净诗,以辑自《语录》、《续语录》者依原卷次编爲三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诗词:《相士》
译文:
月落沧溟夜渺漫,
衲僧面目太寒酸。
拟将祸福轻偷眼,
恶浪狂风衮乱山。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夜晚的景象,月亮已经落下,大海辽阔无垠,显得非常广阔而神秘。一位衣衫朴素的僧人的脸庞显得十分憔悴和寒酸。他似乎试图偷偷窥视人们的祸福,但是这种窥视只是轻微的,他并不主动去追求。而周围的海浪汹涌,狂风呼啸,山峰也被剧烈的风吹得混乱不堪。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绘,以及对衲僧的刻画,表现出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月落沧溟,夜色渺漫,给人一种广阔而神秘的感觉,与衲僧面目太寒酸形成鲜明的对比。衲僧作为一位修行者,他的面容凹陷,衣着朴素,生活十分清苦,但他并不被物质所困扰,他只是轻轻地窥视祸福,不主动追求。而周围的恶浪狂风、衮乱的山峰,象征着世俗的喧嚣和纷扰,与衲僧的超然心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和意象,表达了一种超越尘世的追求和境界。作者通过描绘景物和塑造衲僧形象,传达了一种超然自适、超越物欲的思想,呼唤人们在纷繁的世界中寻求心灵的安宁和平静。这首诗深邃而含蓄,给人以思考和启迪,使人们对人生的追求和价值有了新的思考。
自闻三策日垂涎,急趁西风一举鞭。狼子不知天数尽,据鞍犹说马儿年。
蓬矢桑弧射四方,岂知垂老卧江乡。读书虽复具只眼,贮酒其如无别肠!疋马扬鞭游鄠杜,扁舟捩柂上潇湘。自悲此志俱难豁,且复狂歌破夜长。
有客难逃热,无台可纳凉。市中投汉邸,楼上置胡床。梅润雨谋始,槐清风议将。北窗高卧处,何适不羲黄。
天险限南北,回环千里山。客亭依斗绝,故地信偏悭。伴月驱行传,缘云度故关。林泉虽胜赏,无奈霫奚间。
十里山光翠障开,重游何事意徘徊?石楼自向云中见,仙岛谁知海上来?丹灶尚能含日月,龙潭还解起风雷。天涯为郡空华发,十二年间到两回。
一与子由别,却数七端午。身随彩丝系,心与昌歜苦。今年匹马来,佳节日夜数。儿童喜我至,典衣具鸡黍。水饼既怀乡,饭筒仍愍楚。谓言必一醉,快作西川语。宁知是官身,糟曲困熏者。独携三子出,古刹访禅祖。高谈付梁罗,(梁、罗,迟、适小名)。诗律到阿虎。归来一调笑,慰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