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云文不在兹乎,岂与常人论有无。
兴丧亦皆天意尔,匡人於此莫如予。
曾丰(一一四二~?)(生年据本集卷九《端午家集》“自我生壬戌”推定),字幼度,号撙斋,乐安(今属江西)人。孝宗干道五年(一一六九)进士。淳熙九年(一一八二)知会昌县。十六年,知义宁县。宁宗庆元改元(一一九五)时,知浦城县。歷隆兴、广东、广西帅漕幕,通判广州,知德庆府。享年近八十。有《撙斋先生缘督集》四十卷,宋时曾版行,已佚,元元统间五世孙德安欲重刻,未果。明万历间选刻爲十二卷。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缘督集》二十卷。今存清抄本四十卷,似仍爲宋本之旧。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及《道园学古录》卷三四《曾撙斋缘督集序》。 曾丰诗,以清抄本四十卷(藏南京图书馆)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明万历选刻本(简称明本)、丁丙跋抄本(简称丁本)。由于底本文字错譌衍夺极多,凡明确无疑之错譌,据校本径行校改。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论语绝句一百首》是宋代张九成创作的一组诗词。以下是这组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论语绝句一百首》中的这首诗词是:
子云文不在兹乎,
岂与常人论有无。
兴丧亦皆天意尔,
匡人於此莫如予。
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是:
孔子说:“子啊,我们不应该在这里纠缠于文学的问题,而应该与普通人一同探讨善恶、对错的问题。无论是欢乐还是悲伤,都是由天意所决定的,对于这一点,没有人比我更明白。”
这首诗词表达了张九成对于孔子思想的理解和赞美。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诗意和赏析:
诗意:
张九成通过这首诗词表达了对孔子思想的敬仰和崇拜之情。他认为孔子的思想远超出文学的范畴,与普通人讨论的应是道德、伦理等重大问题。无论是快乐还是悲伤,都是由天意所决定,而孔子在这一点上是无人能及的。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现了张九成对孔子的崇敬之情。他认为真正的学问不仅仅是纠结于文学的修辞技巧,而是关乎人生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孔子的学说超越了个人的喜怒哀乐,将之归于天意,从而表明了孔子在人类伦理道德方面的卓越地位。张九成对孔子的赞美既展示了他对孔子学说的认同,也传达了他对道德伦理的重视。
这首诗词展示了张九成对孔子思想的理解和推崇,同时也呼应了宋代士人对于儒家学说的推崇和追求。它表达了对道德伦理的重要性的思考,并通过对孔子的赞美,强调了道德准则的普遍适用和天意的决定性。这首诗词在形式上简洁明快,意境深远,体现了宋代士人对于儒家思想的推崇和追求,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恭惟庙廊具,岁晚话落湖。岂不三缄舌,深惭七尽躯。若为周士贵,翻作楚囚拘。诗款催供上,皇总莫可呼。孔融成幸免,柳子岂真愚。瓢酒那能醉,叉钱可得腴。贫虽无四壁,梦不到清都。赤壁一枝笛,寒溪十幅蒲。故交同缟伫,废壘借耰耡。未分径争捷,可怜锥也无。是非端自定,流落
初如废将哭穷边,又似孤臣诉左迁。何必谢公双泪落,野人听罢亦凄然。
当时辛苦学长生,准拟中原看太平。今日醉游心已足,一瓢归去隐青城。
圣典重精及表章,旷仪亲举自宗庠。纵观桥拥浮云盖,侍问庭充振鹭行。首举儒风隆上国,光增帝业掩前王。太平荣遇惭多幸,重见歌虞起庙堂。
商山食店大悠悠,陈鹖z2锣古ie头。更有台中牛肉炙,尚盘数脔紫光球。
今朝二月十五,黄面瞿昙灭度。诸方挝鼓声冤,尽是闲言和语。一点涅槃心,无人知落处。山花泪滴如红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