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陌红尘里,贪名利好争。
世情皆扰攘,大道甚纵横。
弦直终无曲,心邪自不平。
若能如遂意,后学法先生。
宋太宗赵炅(九三九~九九七),初名匡义,后改光义。太祖弟,封晋王。开宝九年(九七六)即位,建元太平兴国、雍熙、端拱、淳化、至道。在位二十二年卒,年五十九。庙号太宗,葬永熙陵。见《宋史》卷四、卷五《太宗本纪》。有《御集》四十卷、《朱邸集》十卷、《逍遥咏》十卷、《缘识》五卷、《莲花心轮迴文偈颂》二十五卷、《迴文诗》四卷、《君臣赓载集》三十卷等(《玉海》卷二八)。今《逍遥咏》、《缘识》有传本,《莲花心轮迴文偈颂》存有残卷,余均佚。 宋太宗诗,《御制逍遥咏》十一卷及《御制缘识》五卷,以日本弘教书院刊《大藏经》护教部露十所收爲底本,保留《逍遥咏》原注,并酌採弘教书院丽轻、宋振参据宋本所撰校记。又据敦煌遗书《御制莲花心轮迴文偈颂》残卷,录偈十八首(含残章),编次爲第十七卷。另从诸书辑得集外诗十首,编次爲第十八卷。
《逍遥咏》是一首宋代诗词,由宋太宗所作。这首诗词以紫陌红尘为背景,描绘了人们在追逐名利、争斗中心灵受扰,社会纷乱,道德价值观扭曲的景象。然而,诗人表达了一种逍遥自在的心境,提出了追求内心平静和道德修养的主张。
译文:
走在紫色的道路上,红尘喧嚣中,
人们贪求名利,争相争夺。
世态纷扰,大道弯曲交错。
琴弦虽然直,心中邪念却不平静。
如果能达到自己的心愿,
效法古代先贤,我将逍遥自在。
诗意与赏析:
《逍遥咏》以朴实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现实社会的场景,人们为了名利不断争斗,道德价值观被忽视和扭曲。在这种背景下,诗人表达了对这种现象的批判和对内心平静的向往。
诗词中的紫陌红尘象征着世俗的喧嚣和纷扰,人们在其中迷失自我,追逐名利,但却无法获得真正的满足和平静。诗人通过对琴弦的比喻,表达出内心的直与邪念的不平静之间的对立。他希望自己能够摆脱这种浮躁的心态,追求内心的宁静。
诗词的结尾,诗人提出了效法古代先贤的愿望,寄托了对道德修养和内心平静的追求。他希望能够以古代先贤为榜样,摆脱俗世的扰乱,达到一种逍遥自在的境界。
《逍遥咏》通过对现实社会的描绘和对内心境遇的反思,呼唤着人们追求内心的宁静和道德的高尚。它表达了对追求名利的无奈和对精神追求的向往,激发人们对于自我修养和内心净化的思考。
但要前尘减,无妨外相同。虽过酒肆上,不离道场中。弦管声非实,花钿色是空。何人知此义,唯有净名翁。
斯文久矣叹荆榛,一疏披忠彻紫宸。不忍中原沦左袵,甘寻南土作累臣。邹轲以后功何逊,鲁道于今脉尚新。宇宙欲昏星斗落,空山韩木亦悲春。
小黠大痴螳捕蝉,有余不足夔怜蚿。退食归来北窗梦,一江风月桃李船。
指途清溪里,左右唯深林。云蔽望乡处,雨愁为客心。遇人多物役,听鸟时幽音。何必沧浪水,庶兹浣尘襟。
杨柳映春江,江南转佳丽。吴门绿波里,越国青山际。游宦常往来,津亭暂临憩。驿前苍石没,浦外湖沙细。向晚宴且久,孤舟冏然逝。云留西北客,气歇东南帝。独有萋萋心,谁知怨芳岁。
弃置锄犁就车马,从来计出古人下。尘埃好在三尺桐,不疑万世期子野。明经使者著书郎,风雨乘馹忘夙夜。回车过门问无恙,何意深巷勤长者。圣师之後盖多贤,领略世故有余暇。白面长身虽不见,好古发愤尚类也。自然身如警露鹤,每先鸣鸡整初驾。北行河决所至郡,肃肃王命哀鳏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