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洲洞府养神仙,几说桑田屡变迁。
老才商周为柱史,刘安拔宅上青天。
名山隐遁非堪守,炼药修真本自然。
想取仪形通感应,徒劳运智乱烹煎。
宋太宗赵炅(九三九~九九七),初名匡义,后改光义。太祖弟,封晋王。开宝九年(九七六)即位,建元太平兴国、雍熙、端拱、淳化、至道。在位二十二年卒,年五十九。庙号太宗,葬永熙陵。见《宋史》卷四、卷五《太宗本纪》。有《御集》四十卷、《朱邸集》十卷、《逍遥咏》十卷、《缘识》五卷、《莲花心轮迴文偈颂》二十五卷、《迴文诗》四卷、《君臣赓载集》三十卷等(《玉海》卷二八)。今《逍遥咏》、《缘识》有传本,《莲花心轮迴文偈颂》存有残卷,余均佚。 宋太宗诗,《御制逍遥咏》十一卷及《御制缘识》五卷,以日本弘教书院刊《大藏经》护教部露十所收爲底本,保留《逍遥咏》原注,并酌採弘教书院丽轻、宋振参据宋本所撰校记。又据敦煌遗书《御制莲花心轮迴文偈颂》残卷,录偈十八首(含残章),编次爲第十七卷。另从诸书辑得集外诗十首,编次爲第十八卷。
《逍遥咏》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宋太宗赵光义。这首诗词以描绘仙境和修真之道为主题,展示了作者对逍遥自在、超脱尘世的向往和思考。
诗词中的描写充满了神秘和奇幻的意象,以十洲洞府养神仙为开篇,表达了修行者追求长生不老、超越尘世的愿景。接着,诗词提到了桑田屡变迁,这里可以理解为世事变迁,人事如梦,强调了世间的无常和虚幻。
诗词中还涉及到名士商周为柱史,刘安拔宅上青天。这里描绘了历史名人的壮举和追求,暗示了修行之路需要有智慧和勇气。同时,通过名山隐遁的描写,诗词传达了隐逸者追求心灵自由和内心净化的渴望。
在诗词的后半部分,作者提到炼药修真和仪形通感应,强调修行的内在目标是提升灵性和达到心灵与自然的和谐。然而,诗词最后指出,仅仅运用智慧和计谋来追求修行是徒劳无功的,可能导致思维的混乱和自我纠缠。
整首诗词以清新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示了宋太宗对修行之道的思考和追求,表达了对超脱尘世、追求心灵自由的向往。通过描绘仙境、历史名人和修行的种种境界,诗词传递了一种追求内心平静、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思想。
千重海浪渔人醉,百战沙场野叟闲。能向闹中还得静,乃知朝市即青山。
花露滴香红,花底漏声初歇。人似一枝梅瘦,照冰壶清彻。翠蛾云鬓为谁容,虫丝宝奁结。可惜一春憔悴,负满怀风月。
五五复五五,五五逾重数。浮世若浮云,金石一如故。与君相见时,杳杳非今土。
去郭来寻隐者居,柳阴假步小篮舆。每期会面初偿约,却计论心旧得书。浅绿垣墙绵薜荔,淡红池沼映芙渠。为言肯共留连饮,涧有青芹罟有鱼。
六月访古壑,衣巾全似秋。多无百年寿,能得几番游。泛酒月流硖,听笙云满楼。相忘有樵者,来往共夷犹。
清净慈门刹尘数,共生如来一妙相。以大愿力出世间,示梵王身宣正法。三十六旬有六日,惟有此日最吉祥。稽首殷勤一瓣香,万岁千秋为寿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