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小隐》

鲁望无来已百年,又生吾辈在林泉。
谁知隐遁为高尚,敢道文章到圣贤。
月界晓窗琴岳润,竹摇秋机墨云鲜。
南塘一霎霏微雨,更拥渔蓑上钓船。

作者介绍

林逋(九六八~一○二八),字君復,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孤力学,恬淡好古。早年放游江淮间,后隠居杭州孤山,相传二十年足不至城市,以布衣终身。仁宗天圣六年卒(宋桑世昌《林逋传》,明万历本《林和靖先生诗集》附),年六十一(《咸淳临安志》卷六五)。真宗闻其名,曾赐粟帛;及卒,仁宗赐謚和靖先生。有《林和靖先生诗集》四卷。《宋史》卷四五七有传。 林逋诗,以明正德间黑口本爲底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四部丛刊》所收影明钞本即据此)。校以宋绍熙间沈诜刻本(简称宋本,祇残存卷上)、明正统八年王玘刻本(简称正统本)、明万历间诸时宝刻本(简称万历本)。并参校清康熙四十七年吴调元刻本(简称康熙本)、日本贞享三年柳枝轩刊本(二卷本,简称和刻)、一九六○年文物出版社影印《宋林逋自书诗卷》(简称自书诗卷)及《淳祐临安志》(简称《淳祐志》)、《咸淳临安志》(简称《咸淳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且吸收了清卢文弨以正统本校康熙本(简称卢校)、商务印书馆一九三五年邵裴子校本(简称邵校)的部分成果。另据自书诗卷、康熙本、《淳祐志》、《永乐大典》等书中辑得之集外诗,附于第四卷卷末。

作品评述

《小隐》是宋代诗人林逋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文学追求的坚持。

诗中的第一句“鲁望无来已百年,又生吾辈在林泉。”表达了作者对鲁望(指古代隐士)的向往,同时也意味着自己生活在一个与鲁望相似的环境中。这句话传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渴望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接下来的两句“谁知隐遁为高尚,敢道文章到圣贤。”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理解和认同。作者认为隐遁生活是高尚的,并且认为通过文章可以达到圣贤的境界。这表明了作者对文学的追求和对自身价值的肯定。

诗的后半部分描绘了作者身处自然环境中的情景。“月界晓窗琴岳润,竹摇秋机墨云鲜。”这两句描绘了作者在清晨时分,透过窗户看到明亮的月光,感受到琴声和山水的滋润,听到竹叶在秋风中摇曳,看到墨云的色彩鲜艳。这些景象给人以宁静和美好的感受,与隐居生活相契合。

最后两句“南塘一霎霏微雨,更拥渔蓑上钓船。”描绘了作者在南塘(指江南地区)遇到微雨的情景,作者身着渔蓑,乘坐钓船。这里的南塘、微雨、渔蓑和钓船都是江南地区的典型景象,与隐居生活和自然环境相呼应。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和文学追求的热爱和坚持。它展示了作者对自然和人文的敏感,以及对内心宁静和自由的追求。

  • 《即事呈斯远三首》

    去却蔫花意转新,是知疏密总宜人。正由秽去清虚集,不碍萧然冠与巾。

  • 《晓鸡》

    黯黯严城罢鼓鼙,数声相续出寒栖。不嫌惊破纱窗梦,却恐为妖半夜啼。

  • 《自咏二首》

    一病观书歇,终朝药饵亲。焚香葆静性,咬菜适清神。落燕巢低屋,饥乌噪近人。觅仙难换骨,贫瘦得吾真。

  • 《鲁港》

    方夸金坞筑,岂料玉床摇。国体真三代,江流旧六朝。鞭投能几日,丽解不崇朝。千古燕山恨,西风卷怒潮。

  • 《天安门诗抄》

    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

  • 《书慈光塔》

    灵骨未藏三十载,我来收得葬孤山。此中起塔不在大,已有高名垂世间。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