炬火一川明,前驱听鼓钲。
指途期县驿,问道趣王程。
不为柏人怯,聊寻葵戍盟。
征夫免泥淖,何忍喜天晴。
岳珂(一一八二~?),字肃之,号亦斋、东几,晚号倦翁,汤阴(今属河南)人,侨居江州(今江西九江)。飞孙,霖子。宁宗嘉泰二年(一二○二),以荫监镇江府户部大军仓,曾预开禧北征之役。因预知北征之弊,于战败后召爲朝官,歷司农寺主簿、光禄丞、太官令。嘉定十年(一二一七),由大农丞权知嘉兴府。十二年,爲江南东路转运判官。十四年,除军器监丞、淮南东路总领(《景定建康志》卷二六),并多次摄知镇江府。理宗绍定六年(一二三三),因元夕诗爲门人韩正伦文致告讦,获罪罢官。嘉熙二年(一二三八),起爲湖广总领。三年,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四年,復起爲淮南江浙荆湖八路制置茶盐使、兼知太平州。淳祐元年(一二四一),以言官劾横敛罢,居吴门。卒年六十余。珂好文学、喜书法,与刘过、辛弃疾等有交往。有《岳鄂王行实编年》二卷,《金佗粹编》二十八卷、续编三十卷,《桯史》十五卷、《愧郯录》十五卷等传世。《玉楮集》八卷,系自编嘉熙二年至四年之诗,取《列子》刻玉爲楮三年而成之意。另《棠湖诗稿》一卷,收《宫词》百首。又有《宝真斋法书贊》二十八卷,其中保存有不少文献。事迹散见本人有关着作、并附见《宋史》卷三六五《岳飞传》。 岳珂诗,《玉楮集》以明代珂十六世孙元声等收藏、周念祖等雠印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爲底本,校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及文渊阁《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玉楮诗稿》(简称小集)、《宋诗抄·玉楮集抄》(简称诗抄);《棠湖诗稿》以汲古阁影宋抄本爲底本,校以清《拜经楼丛书》本(简称拜经楼本);《宝真斋法书贊》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丛书集成》排印本(简称聚珍版),辑录时删落部分过于接近骈文之作。合编爲十九卷,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宵征》是宋代诗人岳珂的作品。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宵夜出征,炬火照亮了整个河川,
前方的行军队伍听到了鼓声和钟声。
指引着前进的道路,前往县驿,
询问着前进的方向和目的地。
不为柏树人所畏惧,
只是寻找着葵戍的盟约。
征战的士兵避免了泥泞的困境,
却不忍心因为晴朗的天气而感到喜悦。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夜晚出征的场景,表达了士兵们在行军途中的心境和情感。炬火的光亮照亮了黑暗中的河川,给人一种庄严而壮观的感觉。鼓声和钟声则象征着出征的号角和战鼓,使士兵们倍感紧张和激动。诗人通过表达问路和目的地的细节,展现了士兵们对前方行程的期待和追求。诗中提到的柏树人可能指的是柏树精神,表示士兵们不会被困难和困境所吓倒,他们寻求的只是坚守誓言和战友间的盟约。最后两句表达了士兵们避免泥泞困境的决心,但又感慨于晴朗的天气不能轻易使他们忘记战争的残酷与紧迫。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凝练的语言,描绘了士兵出征的场景和内心的情感。诗人将战争的残酷与士兵们的心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对忠诚、勇敢和坚韧精神的歌颂。整首诗词充满了豪情壮志和对勇士的赞美,展现了宋代士兵的顽强和坚毅的精神风貌。
暖翠浮岚万壑春,桃花流水碧沄沄。同亭祠下生青草,天柱峰头空白云。雨后石林群鹭宿,月中山树两猿分。几时结屋清溪上,鹤氅筇枝学隐君。
不践名利道,始觉尘土腥。不味稻粱食,始觉精神清。罗浮奔走外,日月无短明。山瘦松亦劲,鹤老飞更轻。逍遥此中客,翠发皆长生。草木多古色,鸡犬无新声。君有出俗志,不贪英雄名。傲然脱冠带,改换人间情。去矣丹霄路,向晓云冥冥。
长安重游侠,洛阳富才雄。玉剑浮云骑,金鞍明月弓。斗鸡过渭北,走马向关东。孙宾遥见待,郭解暗相通。不受千金爵,谁论万里功。将军下天上,虏骑入云中。烽火夜似月,兵气晓成虹。横行徇知己,负羽远从戎。龙旌昏朔雾,鸟阵卷寒风。追奔瀚海咽,战罢阴山空。归来谢天子,何如
海棠乱发皆临水。君知此处花何似。凉月白纷纷。香风隔岸闻。啭枝黄鸟近。隔岸声相应。随意坐莓苔。飘零酒一杯。
瘴海千枝雾,骊山一骑尘。
身任东西南北居,心安到处即吾庐。穷途俗眼休相薄,沮洳焉知无大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