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劝东风腊里来。
不知天待雪,恼江梅。
东郊寒色尚徘徊。
双彩燕,飞傍鬓云堆。
玉冷晓妆台。
宜春金缕字,拂香腮。
红罗先绣踏青鞋。
春犹浅,花信更须催。
毛滂(一○六○~?)字泽民,号东堂居士,衢州江山(今属浙江)人。以父荫入仕,神宗元丰七年(一○八四),官郢州长寿尉。哲宗元祐中,爲杭州司法参军,移饶州。绍圣四年(一○九七),知武康县。徽宗崇宁初,召爲删定官(《苏轼诗集》卷三一施元之注)。政和四年(一一一四),以祠部员外郎知秀州。宣和六年(一一二四)尚存世。事见《东堂集》有关诗文。有《东堂集》六卷,诗四卷,书简二卷,乐府二卷及《东堂词》一卷(《直斋书录解题》),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成《东堂集》十卷,其中诗四卷。 毛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酌校他书,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小重山(立春日欲雪)》是宋代诗人毛滂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谁劝东风腊里来。
不知天待雪,恼江梅。
东郊寒色尚徘徊。
双彩燕,飞傍鬓云堆。
玉冷晓妆台。
宜春金缕字,拂香腮。
红罗先绣踏青鞋。
春犹浅,花信更须催。
诗意:
这首诗词写立春时节即将下雪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期待和焦急之情。作者觉得春天的气息还没有完全降临,天空中的雪意味着冬天的挽留,让作者对江边的梅花感到不悦。在东郊,寒意仍然盘旋,但是双色的燕子却在鬓发上飞舞,给人以一抹生机的希望。妆台上的玉镜冷冷清清,宜春字样的金缕妆饰和拂过香腮的丝巾都显得有些冷清。红罗的绣花踏青鞋先行,但春天似乎还很浅,花的消息更需要催促。
赏析:
这首诗词以描写自然景象为主,通过对春天的期待与迟延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渴望和不耐烦之情。诗中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借助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东风、雪、江梅、燕子、妆台、金缕字、踏青鞋等形象的描写,使诗中的景物更加生动有趣。整首诗情绪起伏变化,既有对春天的期待,又有对冬天挥别的不舍,以及对春天迟迟未至的焦急之情。通过这些描写,诗词给人一种寂静而带着期盼的冬末春初的氛围,展现了作者对春天的热切期待和对生命力的赞美。
闻说朝家念履簪,朵颐安肯学羊斟。批涂曾举词臣职,芹曝终怀野老心。晓镜鬓须难染摘,夜檠手口尚披吟。世间蚓窍更鸣和,未识王孙半岭音。
今日都无病,沉吟算此生。誓将全晚节,懒复问修程。畏事防忧患,收心入老成。近时学康节,更敢竞时名。
长相思。望归难。传闻奉诏戍皋兰。龙城远。鴈门寒。愁来瘦转剧。衣带自然宽。念君今不见。谁为抱腰看。
有頍者弁,实维伊何?尔酒既旨,尔肴既嘉。岂伊异人?兄弟匪他。茑与女萝,施于松柏。未见君子,忧心奕奕;既见君子,庶几说怿。有頍者弁,实维何期?尔酒既旨,尔肴既时。岂伊异人?兄弟具来。茑与女萝,施于松上。未见君子,忧心怲怲;既见君子,庶几有臧。有頍者弁,实维在
祀盛体荐,礼协粢盛。方周假庙,用鲁纯牲。捧彻祗敬,击拊和鸣。受釐归胙,既戒而平。
珉玉玢幽,裹蹄精良。既刻厥文,亦铸之章。象德维河,至静而方。辅我光尧,万夺无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