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小重山》

月下潮生红蓼汀。
浅霞都敛尽,四山青。
柳梢风急堕流萤。
随波处,点点乱寒星。
别语寄丁宁。
如今能间隔,几长亭。
夜来秋气入银屏。
梧桐雨,还恨不同听。

作者介绍

汪藻(1079~1154)北宋末、南宋初文学家。字彦章,号浮溪,又号龙溪,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汪谷之子。先世籍贯婺源,后移居饶州德兴(今属江西)。早年曾向徐俯、韩驹学诗,入太学,喜读《春秋左氏传》及《西汉书》。崇宁二年(1103)进士,任婺州(今浙江金华)观察推官、宣州(今属安徽)教授、著作佐郎、宣州(今属安徽)通判等职。徽宗亲制“居臣庆会阁诗”,下令群臣献诗,汪藻一人独领风骚,与胡伸俱有文名,时称“江左二宝”。素与王黼不和,提点江州太平观,终黼之世均不得用。钦宗即位,召为屯田员外郎,再迁太常少卿、起居舍人。绍兴元年(1131),除龙图阁直学士,知湖(今属浙江),后知抚(今属江西)、徽(今安徽歙县)、泉(今属福建)、宣等州。绍兴十三年(1143)罢职居永州(今属湖南),官至显谟阁大学士、左大中大夫,封新安郡侯,卒赠端明殿学士。为官清廉,“通显三十年,无屋庐以居。”《全宋词》录其词4首。

汪藻的文学创作

  汪藻早年曾向徐俯学诗,中年以后又拜韩驹为师,然而,他的诗却不沾江西诗派习气而近似苏轼。诗作多触及时事,寄兴深远。如《己酉乱后寄常州使君侄四首》中:“百年淮海地,回首复成非”、“诸将争阴拱,苍生忍倒悬”、“只今衰泪眼,那得向君开”,郁愤至深,似得力于杜甫。《桃源行》一首,于王维、韩愈、刘禹锡、王安石同题之后,别开生面。“那知平地有青春,只属寻常避世人”,足见其立意新颖。写景诗如《春日》,也曾传诵一时。

  汪藻擅长写四六文,南渡初诏令制诰均由他撰写。行文洞达激发,多为时人传诵,被比作陆贽。《皇太后告天下手书》、《建炎三年十一月三日德音》是其代表作。孙觌序其集时推重他为大手笔,说他“闳丽精深,杰然视天下”。宋高宗把自用的白团扇赏赐给他,并亲书赠以“紫诰仍兼绾,黄麻似六经”十字。

作品评述

《小重山》是宋代汪藻创作的一首诗词,描述了月下的景色和内心情感。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月光下潮水冲刷着红蓼的汀岸,浅红的霞光已经消散,四周的山峦青翠欲滴。柳树梢上的风急促地吹落着流动的萤火虫,在波浪中漂浮,点点繁星闪烁。我用别离的话语寄托思念之情给远方的丁宁。如今我们相隔的距离已经很远,经过了几座长亭。秋天的寒气进入了银屏,梧桐树上的雨点,我仍然怀恨着无法与你共同感受。

诗意:
《小重山》描绘了一个月夜的景色,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思念和别离之情。月下的红蓼汀、青山和风中飘落的萤火虫都成为诗人情感的象征。诗人以诗意深沉的方式将自己的思念和无奈之情融入自然景色之中,诗词中流露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对离别的痛苦。

赏析:
《小重山》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和思念之情。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使诗句充满了诗情画意。月下的景色、红蓼汀、四山青,都给人以美好的视觉感受,同时也寓意着作者内心的情感世界。风中落下的流萤则增添了一丝忧伤和离别之感。诗人以寥寥数语,将自己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感叹离别之苦。

整首诗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孤独、思念和对离别的痛苦。诗词中的景物描写具有鲜明的形象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月下的美丽景色之中,与诗人共同感受离别之苦。整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复杂的情感,给人以深远的思考和共鸣。

  • 《潮惠道中》

    春深绝不见妍华,极目黄茅际白沙。几树半天红似染,居人云是木绵花。

  • 《李树》

    曾见繁英出缥墙,更将朱实奉华堂。蹊桃得地偏相映,莫损清阴欲代僵。

  • 《中秋夜玩月》

    一夜高楼万景奇,碧天无际水无涯。只留皎月当层汉,并送浮云出四维。雾静不容玄豹隐,冰生惟恐夏虫疑。坐来离思忧将晓,争得嫦娥仔细知。

  • 《望涡流辞》

    望涡流兮浼浼,势南折兮东还。水冲隈兮岸圮,嗟龙去兮几年。俛余进兮藂祠,俨帝服兮神冠。墙壁缋兮怪奇,泯蛇穴兮蜗盘。列缺鞭兮雷辀,街两鳗兮骖鳣。老龟起兮雾游,跂瑇瑁兮鳖鼋。或若马兮非人,纷陪后兮导前。木阴阴兮藻长,科斗舞兮下颠。儵群出兮旅嬉,忽俱去兮不还。意土

  • 《醉落魄/一斛珠》

    梅花似雪。赏花记得同欢悦。更阑犹自贪攀折。不怯春寒,须要待明月。如今月上花争发。疏枝冷蕊对离缺。人心只道花争别。不道人心,不似旧时节。

  • 《和张彦智中秋对月》

    万里青天霁色开,嫦娥驾玉上云来。楼中胜饮八仙聚,物外清谈三语该。空翠水光争滉漾,漏声钟韵共徘徊。秋盘应爱金缨好,红抹佳人醉里腮。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