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箸真文久不兴,李斯传到李阳冰。
正悲千载无来者,果见僧中有个僧。
齐己,名得生,姓胡氏,潭之益阳人。出家大潙山同庆寺,復栖衡岳东林。后欲入蜀,经江陵,高从诲留为僧正,居之龙兴寺,自号衡岳沙门。《白莲集》十卷,外编一卷,今编诗十卷。 齐己,名得生,姓胡氏,潭之益阳人。出家大潙山同庆寺,復栖衡岳东林。后欲入蜀,经江陵,高从诲留为僧正,居之龙兴寺,自号衡岳沙门。白莲集十卷,外编一卷,今编诗十卷。
诗词《谢西川昙域大师玉箸篆书》是唐代诗人齐己创作的作品。这首诗的主题是对传世文物的评价和对传承的思考。
译文:
玉箸真文久不兴,
李斯传到李阳冰。
正悲千载无来者,
果见僧中有个僧。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玉箸上篆字的壮丽和深邃,表达了诗人对传世文物的珍惜和对文化传承的思考。
首联讲述了玉箸上的篆字很久以来已经不再流行,可以看出篆书的衰落。李斯将篆书传给了李阳冰,这说明篆书的传承并没有中断,但是这种传承和流传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收到重视,导致篆书在社会上不再普及。
接下来的两句讲述了诗人对这种现象的悲伤,表示千百年来没有出现真正继承篆书的人才,这种情况令人遗憾。然而,接下来的一句转折表达了诗人的发现,僧人中出现了一个真正继承篆书的人。
整首诗通过对玉箸篆书的描述,揭示了对传世文物和文化传承的重视,同时暗示了传承的希望和可能性。诗人通过赞美那个继承者,表达了对文化传承者的赞赏和鼓励。
此诗以描绘玉箸篆书的衰落与传承为主题,既展示了诗人的情感,又表达了对文化传承的忧虑和期望,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湖海三年隔,相逢塞路中。黄金酌卯酒,白发对春风。所愿乖平日,何知即老翁。悠悠越溪水,好在钓鱼筒。
一年年课数千言,口祝心祠挈出门。孤进难时谁肯荐。主司通处不须论。频秋入自边城雪,昨日听来岭树猿。若有水田过十亩,早应归去狄江村。
前日泛江时,雨昏失南山;今日迎我马,*鬌拥髻鬞。白塔映朱阁,间见青林间。问我岂忘之,扬鞭亟西还。西还亦聊尔,行矣来凭栏。扰扰红尘中,岂无一日闲。会复赓此诗,大书榜其颜。但恐厄风雨,清游天所悭。
出门见南山,引领意无限。秀色难为名,苍翠日在眼。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何当造幽人,灭迹栖绝巘.
一曲芳池万柄荷,游鯈潜躣水扬波。竹孙楹风偏细,梅子江湖雨正多。凡物寓进俱意得,谓予不饮柰愁何。暂来徒又还去,猛拍栏杆浩浩歌。
秋叶风吹黄飒飒,晴云日照白鳞鳞。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