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郎溪中七香木,长身一握如紫玉。
向来蛮村已自奇,耻与龙涎鬭余馥。
誓将膂力奉君子,度越山岩走穷谷。
夫君得此不自珍,要当助我扶衰独。
忆昨与君骑竹马,健力随群走黄犊。
看看四十老形具,此物胡为苦催促。
世间行险岂吾徒,且卧方舟同结足。
李石(?~一一八一),字知几,号方舟子,资州(今四川资中)人。高宗绍兴二十一年(一一五一)进士(清光绪《资州直隶州志》卷一三)。调成都户曹参军。召爲太学录,迁太学博士。二十九年,出爲成都府学官(《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一八三)。歷通判彭州,知黎州、合州、眉州。孝宗淳熙二年(一一七五),爲成都府路转运判官,寻罢(《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二之一二)。八年卒(《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一三)。有《方舟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二十四卷,事见本集卷一○《自叙》。 李石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方舟集》爲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谢杨寿卿惠香木拄杖》是宋代诗人李石的作品。这首诗描述了诗人以一根七香木制成的拄杖,表达了他对友人杨寿卿的深厚情谊以及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诗中的七香木拄杖被描绘为一件珍贵的宝物,长身如紫玉。在蛮村之中,这根拄杖显得尤为奇特,作者为了不辱于拄杖的高雅,甚至不愿与龙涎相争香气的余馥。诗人表示愿以自己的力量奉献给杨寿卿,愿意越过山岩,走过贫瘠的谷地,来帮助他。然而,杨寿卿并不珍惜这根拄杖,作者希望他能助自己一臂之力,扶持自己度过衰老孤独的时光。
诗人回忆起与杨寿卿一起童年时光的美好,他们一起骑竹马,力量充沛地追随其他孩子们追逐黄牛犊。如今,四十岁的诗人已经老去,他不禁感叹这样的岁月为何如此匆忙。他认为在这个世界上,面对困难与危险的并不只有他一个人,因此希望能与杨寿卿一同躺在同一条船上,共同面对未来的挑战。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光阴流逝的思考。通过描绘七香木拄杖,诗人将友情的深厚和自己对朋友的依赖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诗人也在诗中反思了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表达了对未来挑战的勇敢态度。这首诗意味深长,通过对拄杖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内心真挚的情感和对友情和生命的思考。
去去楞伽子,春深道路长。鸟啼青嶂险,花落紫衣香。此去非馀事,还归内道场。凭师将老倒,一向说荥阳。
轩冕付傥来,良贵应自有。若人出处间,与世揭山斗。雅宜践高门,断国极可不。临风耿予思,雾雨深稂莠。凛然岩冬柏,特立终耐久。
君不见苕溪西南石鼓山,鸟如鸜鹆啼其间。土人相传是阿弟,千呼万唤云复还。身为独雁失俦侣,所愧鹡鴒图急难。绕林哀哀诉明月,夜阑月落声渐咽。天地阔远兄不闻,苍岩下泪山竹裂。岂无鸦舅与鹁姑,人各有心非友于,陟冈四顾空欷嘘。君不见江南望夫谁家子,登山化石不得语。
莫笑吾侬躭此癖。
心潜天地笑藏春,月佩云衿绝一尘。前世率陀天上客,今生大宋国中身。
潇湘江上送春归,酒榼何人共我携。不是吾侬怨春别,明朝车马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