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渚集群鹭,新年何所之。
尽归乔木寺,分占结巢枝。
生物会有役,谋身各及时。
何当禁毕弋,看引雪衣儿。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新年五首》是苏轼的一首诗,以下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北渚集群鹭,
新年何所之。
尽归乔木寺,
分占结巢枝。
生物会有役,
谋身各及时。
何当禁毕弋,
看引雪衣儿。
诗意:
这是苏轼在新年写的五首诗之一。他观察到北渚上聚集着成群的鹭鸟,心生疑惑:新年之际,鹭鸟们将去何处?后来他发现它们纷纷飞回乔木寺,各自找到树枝上的巢穴。苏轼触发了对生物界的思考,认识到生物们都有自己的任务和角色,每个生物都在及时地谋求自己的生存发展。他希望什么时候禁止猎杀鸟雀,看着它们安然地穿过飘落的雪花。
赏析:
这首诗通过观察鹭鸟的行为,表达了苏轼对生命和自然的思考。北渚上集结的鹭鸟象征着繁荣和生命的力量,它们在新年之际展现出秩序和规律,各自回到乔木寺的巢穴中。苏轼从中得到启发,认识到每个生物都有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它们按时完成自己的生存任务,追求生命的延续和繁衍。他思考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希望能够禁止过度捕猎,保护自然生态,让鸟雀们自由地穿梭在雪花中。
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自然界中的一幕,通过鹭鸟的行为展示了生物界的生机和秩序。苏轼在细腻而深远的思考之中,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珍视,呼吁人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生态环境,共同构建一个美好的世界。这首诗体现了苏轼的观察力和对自然的感悟,也展示了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和思考。
大热曝万物,万物不可逃。燥者欲出火,液者欲流膏。飞鸟厌其羽,走兽厌其毛。人亦畏絺綌,况乃服冠袍。广厦虽云托,呼风不动毫。未知林泉间,何以异我曹。蝇蚊更昼夜,肤体困爬搔。四序苟迭代,会有秋气高。
子美集开诗世界。
杨卿人材金百链,岐公座上初识面。十年万事不须说,犹喜归来且强健。题诗想见初削瓜,寄到茆堂已归燕。辞严意密敢轻读,呼儿炷灯重把卷。即今相望几千里,何日蝉联语忘倦。就令有使即寄书,岂如无事长相见。
从我辙环衰世,有谁鼓瑟暮春。高弟勇浮海者,圣师与浴沂人。
欲献琅玕腹,君诗有宿盟。云天宸极邃,日月衮衣明。太守荐何武,诸公倾贾生。三山移步到,寄语问玄卿。
皓月流春城,华露积芳草。坐念绮窗空,翻伤清景好。清景终若斯,伤多人自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