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檐疏户秋寒早,老人脚冷先知晓。
浓霜满地作微雪,落叶投空似飞鸟。
新舂未觉廪庾空,宿逋暗夺衾稠少。
旱田首种未言入,敢信来年真食{左麦右少}。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爲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爲河南推官,歷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入爲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祐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四年,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元符元年(一○九八),迁循州。徽宗即位,北徙永州、岳州,復大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定居颍昌府。崇宁中重开党禁,罢祠。大观二年(一一○八),復朝议大夫,迁中大夫。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转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年七十四。孝宗淳熙中,追謚文定。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并行于世。《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一、《宋史》卷三三九有传。 苏辙诗,以明万历间清梦轩刊《栾城集》(其中《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第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爲底本。参校宋刻残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大字本)、宋递修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文集本)、明嘉靖蜀藩朱让栩刻本(简称明蜀本)、《四部丛刊》明活字本(简称明活字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眉州刻《三苏全集》本(简称三苏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新霜》是苏辙的一首诗词,描绘了秋天初霜的景象,表达了对农事丰收的期待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败檐疏户秋寒早,
老人脚冷先知晓。
浓霜满地作微雪,
落叶投空似飞鸟。
新舂未觉廪庾空,
宿逋暗夺衾稠少。
旱田首种未言入,
敢信来年真食麦少。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描绘秋天初霜的景象为主线,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出农田里农事的进展和对丰收的期待。首两句“败檐疏户秋寒早,老人脚冷先知晓。”描述了秋天晨曦中檐下疏漏的寒冷,老人们的脚感受到了秋霜的寒冷,暗示了秋天的临近。接着,“浓霜满地作微雪,落叶投空似飞鸟。”描绘了地面上浓厚的霜露,如同微雪一般,落叶飘零,犹如飞鸟般在空中飞舞。这些描写展示了秋霜的美丽和寒冷的同时,也显露出时光的流转和变迁。
接下来的几句“新舂未觉廪庾空,宿逋暗夺衾稠少。旱田首种未言入,敢信来年真食麦少。”则表达了对农事丰收的期盼。诗中提到的“新舂”指的是新的粮食开始磨碾,但还未感受到丰收的结果。“廪庾空”指粮仓空荡。“宿逋”指存粮不多。“衾稠少”表示被褥稀少。这些描写暗示了农田的贫瘠和农民的辛劳,同时也抒发了对来年丰收的期望。最后一句“敢信来年真食麦少”,表达了对未来的信心,但也隐含一种担心,怀疑来年是否能够有丰收的收成。
苏辙通过对秋霜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对农田丰收的期待和对未来的忧虑。他以简洁而质朴的语言,刻画了秋天初霜的寒冷和美丽,展示了大自然的变迁和人们对未来的期望。整首诗词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作的赞扬和对丰收的祈愿,同时也透露出时光流转的无情和人们面对未知的焦虑。
望阔真多思,凭高更损神。山川散白日,草木共青春。寂寂兴亡事,悠悠来往人。素衣吴白纻,尽化洛阳尘。
方塘深且广,伊昔俯吾庐。环岸垂绿柳,盈泽发红蕖。上延北原秀,下属幽人居。暑雨若混沌,清明如空虚。此乡多隐逸,水陆见樵渔。废赏亦何贵,为欢良易摅。且言重观国,当此赋归欤。
云巢八十翁,观化得三昧。无声凉月下,适意芳草外。
三山云海几千里,十幅蒲帆挂烟水。吴中过客莫思家,江南画船如屋里。芦芽短短穿碧沙,船头鲤鱼吹浪花。吴姬荡桨入城去,细雨小寒生绿纱。我歌《水调》无人续,江上月凉吹紫竹。春风一曲《鹧鸪》吟,花落莺啼满城绿。
一物其来有一身,一身还有一乾坤。能知万物备於我,肯把三才别立根。天向一中分体用,人於心上起经纶。天人焉有两般义,道不虚行只在人。
已有清阴逼座隅,爱声仙客肯过无。陵迁谷变须高节,莫向人间作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