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肯将身入八关,判司虽屈胜如闲。
汉庭富贵人何限,毕竟文章属小山。
晁说之(一○五九~一一二九),字以道,一字伯以,济州鉅野(今山东巨野)人(《宋史·晁补之传》)。因慕司马光爲人,自号景迂生。神宗元丰五年(一○八二)进士。哲宗元祐初,官兖州司法参军,绍圣时爲宿州教授,元符中知磁州武安县。徽宗崇宁二年(一一○三),知定州无极县。后入党籍。大观、政和间临明州造船场,起通判鄜州。宣和时知成州,未几致仕。钦宗即位,以着作郎召,除秘书少监、中书舍人,復以议论不合,落职。高宗立,召爲侍读,后提举杭州洞霄宫。建炎三年卒,年七十一。有《嵩山文集》(又名《景迂生集》)二十卷。事见《嵩山文集》附录其孙子健所作文集后记,《晁氏世谱节录》,及集中有关诗文。 晁说之诗,以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旧钞本《嵩山文集》(集中“祯”字皆缺,注“今上御名”,当沿宋本之旧)爲底本。校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刑曹再赋二绝句弥佳不得不报》是宋代晁说之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不肯将身入八关,
判司虽屈胜如闲。
汉庭富贵人何限,
毕竟文章属小山。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晁说之对官场的思考和对文学的追求。诗中通过描绘官场的残酷和不公,以及对文学的珍视,表达了作者对于个人追求和价值观的坚持。
赏析:
首句“不肯将身入八关”,意指作者不愿意以身份地位的变动来迎合权势,宁愿保持自己的独立和原则。第二句“判司虽屈胜如闲”,表达了作者对于官场的压迫和束缚的不屈服态度,认为宁可受到判决和处罚,也不愿屈从于权力。第三句“汉庭富贵人何限”,指出在官场中,富贵的人并不局限于某一特定阶层,而是广泛存在。最后一句“毕竟文章属小山”,表达了作者对于文学的珍视和追求,认为文学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而官场的权势和富贵只是暂时的。
整首诗词通过对官场和文学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于个人追求和价值观的坚持。作者不愿意以权势和地位来迎合官场,而是坚守自己的原则和独立,认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文学和个人的追求。这首诗词在表达对官场的批判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于文学的热爱和追求,体现了晁说之对于人生和价值观的思考。
选将初年起范阳,和戎晚节误平凉。大功宜受春秋责,盛毁何能日月伤。文士谈兵多谬误,兰台作史漫裁量。折衷自有成书在,公论从知千岁长。
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
移去群花种此君,满庭寒翠更无尘。暑天闲绕烦襟尽,犹有清风借四邻。
人品如君,人尽道,士林横绝。那更是、关西流庆,三山英杰。欣遇当年神降日,又逢初度阳生月。把八千余岁祝君龄,为君说。君自有,封侯骨。君不是,栖鸾客。况如今东阁,正收人物。坦腹素知王逸少,求贤不必商岩说。便明朝、有诏自天来,君王礼。
渡头风晚叶飞频,君去还吴我入秦。双泪别家犹未断,不堪仍送故乡人。
君子将遥役。遗我双题锦。临当欲去时。复留相思枕。题用常着心。枕以忆同寝。行行日已远。转觉心弥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