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裹余香梦裹云,又随风雨去纷纷。
人间春色都多少,莫扫残英枉断魂。
王铚,字性之,自号汝阴老民,汝阴(今安徽阜阳)人。尝从欧阳修学。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权枢密院编修官(《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三五),纂集太宗以来兵制。绍兴四年(一一三四)书成,赐名《枢庭备检》。罢,主管台州崇道观,续上《七朝国史》等。九年,爲湖南安抚司参议官。着有《默记》一卷、《杂纂续》一卷、《侍儿小名录》一卷、《国老谈苑》二卷、《王公四六话》二卷、《雪溪集》八卷(今存五卷)等。《宋史翼》卷二七有传。 王铚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雪溪集》爲底本。校以原李盛铎藏清抄本(传录吴石仓校本,简称李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初渭园藏清抄本(张桐生校本,简称初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两宋名贤小集·雪溪诗集》(简称小集本)。又据李盛铎本《雪溪诗补遗》及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六卷。
诗词:《杏花》
朝代:宋代
作者:王铚
中文译文:
醉裹余香梦裹云,
又随风雨去纷纷。
人间春色都多少,
莫扫残英枉断魂。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幅杏花凋谢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短暂存在的感叹和无奈之情。
首句“醉裹余香梦裹云”,通过运用“醉”、“余香”和“梦”等词语,诗人将杏花的美丽与纯真的梦境相联系,传达出一种温暖和悠然的感觉。然而,第二句“又随风雨去纷纷”则展现了现实的无情和变幻,暗示了杏花绽放后的凋零和消逝。这种转折的描写,使得诗人对人生中美好时光的短暂和易逝有了深刻的感受。
接下来的两句“人间春色都多少,莫扫残英枉断魂”,通过对春天的描绘,凸显了一切美好事物的丰富和变幻。诗人告诫人们不要轻易将美好的事物抹去或忽略,因为这会使人们的心灵受到伤害和痛苦。这句诗意深远,既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和呵护,也暗示了人生中的情感和思绪的脆弱性。
《杏花》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通过描绘杏花凋谢的景象,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短暂存在的感叹和对生命的无常的思考。它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人生的变幻无常和珍惜美好的重要性,给人以深思和启示。
秦楼花发时,秦女笑相随。及到秋风日,飞来欲问谁。似厌栖寒菊,翩翩占晚阳。愁人如见此,应下泪千行。
我有一机,直下示伊。青天霹雳,电卷星驰。德山临济,棒喝徒施。不传之妙,於汝何亏。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冉冉青衫客,悠悠白发人。乱山孤驿暮,长路百花新。终岁行他县,全家望此身。更思君去就,早晚问平津。
圣贤不得见,道散固已久。学者多自贤,鲜肯事师友。颠冥声利中,悔吝皆自取。动言无媿作,未知果然否。寡过云未能,先圣欣善诱。凛凛孟氏言,几希异禽兽。参乎病知免,遂使启足手。宁知起易箦,又在此段后。吾侪况小人,气质素凡陋。以其所以养,孝道亦何有。勉前类水马,立处
渺渺长淮路,秋风落木悲。乾坤限南北,胡虏迭兴衰。志士言机会,中原入梦思。江湖好山色,都在夕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