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心蟠石苍虬立,山激江流浪头急。
风昏月暗鱼龙愁,电掣云奔鬼神入。
船头星斗天为低,夜潮生寒洲渚移。
鸣舷鼓枻惊楚子,危樯远缆号吴儿。
稿师咄咄自相语,明发扁舟击何许。
半月行江十日风,寸步家山隔秦楚。
黄衫年少金雕鞍,日高华屋春梦残。
插花走马咸阳道,世上空嗟行路难。
李弥逊(一○八九~一一五三),字似之,号筠溪居士,又号普现居士,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徽宗大观三年(一一○九)进士,调单州司户。政和四年(一一一四)除国朝会要所检阅文字。八年,擢起居郎,因上封事剀切,贬知卢山县。宣和七年(一一二五),知冀州。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召爲卫尉少卿,出知端州。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除淮南路转运副使。绍兴二年(一一三二),知饶州。五年,知吉州。七年,迁起居郎,试中书舍人。八年,试户部侍郎。九年,因反对议和忤秦桧,出知漳州。十年奉祠,归隐福建连江西山。二十三年卒。有《筠溪集》二十四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又《甘露集》(《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八),已佚。《宋史》卷三八二有传。 李弥逊诗,以丁氏八千卷楼藏李鹿山原藏《竹谿先生文集》爲底本(藏南京图书馆)。参校朱彝尊藏明钞本(简称明本,藏上海图书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筠溪集》(简称四库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行路难》是宋代诗人李弥逊的作品。这首诗以行路为主题,通过描绘旅途中的困难和险阻,表达了旅人在世间行走的艰难和无奈之情。
诗中描述了江心有一块苍虬立起的巨石,山势迫击江水,江水浩浩荡荡,形成滔滔江流。风大月暗,鱼龙因此感到忧愁;闪电划破云霞,鬼神也因此而进入人间。船头之上,星斗天空低垂,夜潮涌动,寒洲和渚岛在移动。船上的人们鸣舷鼓枻,惊动了楚国的子民,危险的樯杆和缆绳吹响了吴国的号角。文人们急切地相互呼喊,明亮的灯火照亮了小船,但他们并不知道船要驶往何处。
在这首诗中,李弥逊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旅途中的困境,表达了行路的艰辛和无奈。他用生动的描写展示了自然界的力量和人类的微弱,以及行路人在这种强大力量面前的渺小。诗中所表达的诗意是,人们在旅途中常常会遭遇到许多困难和阻碍,而这些困难和阻碍在人类的眼中似乎是无法超越的。诗人通过描绘这些景象,表达了对人生旅途中困境和无奈的思考和感慨。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描写手法和深刻的意境,展示了李弥逊的才华和对生活的感悟。它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和旅途中的困境,将人们的行路之难与世间的艰辛相联系。诗中的景物描写生动鲜明,气势磅礴,给人一种壮阔而激烈的感觉。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诗人反衬出人类的渺小和无力,进而引发读者对人生旅途的思考和感慨。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旅途困境的描写,传达了人们在行路中所遭遇的困难和无奈,展现了人生旅途中的艰辛和挣扎。它呈现了一种激烈而壮阔的氛围,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旅途的思考和感慨。
不知乃不愠,古人叹难能。我谓直易事,学道非干名。本无求知心,愠亦何从生。所以茅檐下,高枕曲吾肱。琴书坐中友,云山门外朋。肺腑欣有得,耳目谅无憎。顾同子扬子,白首太玄经。
妙年意气已横秋,不为身谋为国谋。斥去佞臣谈笑里,英名高压汉朱存。
城东老圃旧书生,紧闭柴门懒送迎。独袖篇诗与君别,相看白首不胜情。
君不见王绩非狂生,笔墨雪尽惟酒经。又不见志和非漫尉,江湖醉咏渔歌耳。文章得失两梦事,一醉从渠俱不理。人间自有行秘书,此翁聊为山泽儒。平生斟酌自饱满,宁复有欠宁有馀。可怜蹒跚挽不前,属车岂识从甘泉。不矜万卷腹空洞,渴梦只恐东溟乾。莫疑此翁拘器穷,此翁有用非哑
官居閴寂似僧居,坐卧行藏行自如。爽气逼人千亩竹,清风满室一床书。心游淡泊能调马,意绝贪求岂羡鱼。即此便同三径隐,未须投绂赋归欤。
澹澹沧海气,结成黄香才。幼龄思奋飞,弱冠游灵台。一鹗顾乔木,众禽不敢猜。一骥骋长衢,众兽不敢陪。遂得会风雨,感通如云雷。至矣小宗伯,确乎心不回。能令幽静人,声实喧九垓。却忆江南道,祖筵花里开。春风不能别,别罢空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