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山名堂,层石作崖巘。
余本岩穴士,每往不欲返。
公吏呈俗书,还来愧冠冕。
文同(一○一八~一○七九),字与可,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人。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初仕邛州军事判官。至和二年(一○五五)调静难军节度判官,嘉祐四年(一○五九)召试馆职。六年,出通判邛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改汉州。三年,迁知普州。神宗熙宁三年(一○七○)召知太常礼院。因议新法不合,四年,出知陵州,歷知兴元府、洋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改知湖州。二年,赴任途中卒于陈州,年六十二。文同除诗外尤以墨竹知名,画家称文湖州竹派。后人编有《丹渊集》四十卷,拾遗二卷,附范百禄所撰墓志及家诚之所撰年谱。《宋史》卷四四三有传。 文同诗二十卷,以《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毛晋汲古阁重刊明万历三十八年吴一标刻《陈眉公先生订正丹渊集》爲底本,参校明万历四十年蒲以怿刊《新刻石室先生丹渊集》(简称新刻本,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梁山舟校新刻本(简称梁校,藏南京图书馆),及近人傅增湘校汲古阁本(简称傅校,藏北京图书馆)。另辑录集外诗,附于卷末。
《兴元府园亭杂咏·山堂》是宋代文同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山名有何堂堂之处,
层层石峰构成崖岩的壮丽景观。
我是一个隐居在山洞中的士人,
每次离开山洞都不愿返回尘世。
现在我受到官员呈上的世俗之书,
回到尘世中我感到惭愧不堪。
诗意:
《兴元府园亭杂咏·山堂》描绘了一位隐士在山堂中的心境和感受。诗人以山堂为喻,表达了山的高洁、清幽之处,与自己隐居的心境相呼应。他喜欢山中的宁静与美丽,与崖岩、石峰相伴,对尘世的繁华与俗务感到厌倦,希望能永远远离尘嚣。然而,现实的世俗之书被呈上,使他不得不返回尘世之中,对此感到羞愧和不安。
赏析:
这首诗以山堂为景,通过对山堂的描绘,抒发了隐士对尘世的厌倦和对山中宁静的向往。山堂被形容为堂堂之地,峭壁崖岩和层层石峰交相辉映,展示了山的壮丽和高大。诗人以此对照自己隐居山洞的生活,表达了对尘世的不满和对山中宁静的追求。
诗中的"余本岩穴士"一句,表明诗人是一个隐士,喜欢隐居在山洞中,追求宁静和自由。"每往不欲返"表达了他离开山洞时的不舍和对尘世的厌倦,体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然而,现实的世俗之书打破了他的宁静,使他不得不回到尘世中。"公吏呈俗书,还来愧冠冕"这句表达了诗人对官员呈上的世俗之书的矛盾心情,他感到羞愧和惭愧。这种矛盾和冲突的情感在诗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隐士与尘世之间的冲突。
整首诗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追求,既表达了对山中宁静的向往,又展示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困惑。通过山堂的意象,诗人表达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反映了尘世与隐居之间的对立与冲突。这首诗揭示了人们对内心追求和外在现实之间的矛盾,引发读者对自我与世界之间关系的思考。
蜀人谁不望西还,何事天公独我悭。两度来逢单瘀岁,腥风血雨满人间。
飞云过尽,明河浅、天无畔。草色栖萤,霜华清暑,轻飔弄袂,澄澜拍岸。宴玉尘谈宾,倚琼枝、秀挹雕觞满。午夜中秋,十分圆月,香槽拨凤,朱弦轧雁。正是欲醒还醉,临空怅远。壶更叠换。对东西、数里回塘,恨零落芙蓉、春不管。笼灯待散。谁知道、座有离人,目断双歌伴。烟江艇
同来我复似邹游,新咏君应胜杜秋。已饫蒸葫汝南馔,盍为粗粝浣花留。残樽且醉菖蒲酒,去棹聊停杜若洲。不厌村居能少驻,兰香万斛顿销愁。
对酒应从暮吹号,酒行还喜荐溪毛。若将物象评诗思,须向江头看怒涛。
叠鼓鸣铙迎候新,军牙孑孑倚淮津。聊应衣绣过乡曲,不作引章惊故人。荻迸短芽淝水暖,荷浮圆叶漅湖春。使君此去荣多少,犹是当年书剑身。
正中偏,宝殿烟笼月色前。井底燃灯天未晓,暗中夜辨往为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