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动以为幻,既知即非静。
名庵以静者,无乃自起争。
为语庵中人,勿以静为病。
文同(一○一八~一○七九),字与可,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人。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初仕邛州军事判官。至和二年(一○五五)调静难军节度判官,嘉祐四年(一○五九)召试馆职。六年,出通判邛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改汉州。三年,迁知普州。神宗熙宁三年(一○七○)召知太常礼院。因议新法不合,四年,出知陵州,歷知兴元府、洋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改知湖州。二年,赴任途中卒于陈州,年六十二。文同除诗外尤以墨竹知名,画家称文湖州竹派。后人编有《丹渊集》四十卷,拾遗二卷,附范百禄所撰墓志及家诚之所撰年谱。《宋史》卷四四三有传。 文同诗二十卷,以《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毛晋汲古阁重刊明万历三十八年吴一标刻《陈眉公先生订正丹渊集》爲底本,参校明万历四十年蒲以怿刊《新刻石室先生丹渊集》(简称新刻本,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梁山舟校新刻本(简称梁校,藏南京图书馆),及近人傅增湘校汲古阁本(简称傅校,藏北京图书馆)。另辑录集外诗,附于卷末。
《兴元府园亭杂咏·静庵》是宋代文同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知道行动只是幻象,
一旦认识到就不再是静。
被称为静室的地方,
难道也会自生争斗?
对庵中的人们说,
不要把静看作一种病态。
诗意:
这首诗词通过描述一个名为静庵的地方来表达作者对于静与动的思考。诗中表明,当人们认识到行动只是一种表象,一种幻象时,这种认识本身就打破了静的状态。即使是被称为静室的地方,也可能会有内部的争斗和矛盾。诗人告诫庵中的人们,不要将静看作一种病态,而是要理解静与动之间的关系。
赏析:
《兴元府园亭杂咏·静庵》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思考。诗人通过对静与动的讨论,探索了人们对于真实与幻象的认识,以及静与动之间的关系。诗中的静庵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平和,然而,即使在这样一个看似安宁的地方,也会存在着内心的争斗和矛盾。诗人提醒读者,不要对静态的追求产生过度的偏见,同时也不要忽视内心的动荡和变化。这首诗词给人以深思,引导人们思考生活中的平衡与和谐。
谁使藏舟一夕移,红楼翠幕未全非。曾闻帝子乘鸾去,疑有仙人化鹤归。烟径月明瑶草歇,石坛露冷碧桃稀。赤栏桥畔多时立,闲看杨花作雪飞。
稻穗堆场谷满车,家家鸡犬更桑麻。漫栽木槿成篱落,已得清阴又得花。
泛杭川,临尘水。几日共游戏。歌笑开怀,酒醒又还醉。奈何一旦分携,连宵风雨,剪不断、客愁千里。水云际。遥望一片飞鸿,苦是失群地。满眼春风,管甚闲桃李。此行归老家山,相逢难又,但一味、相思而已。
一笠出云深,因缘坐到今。寺穷僧自饭,山古树方林。借酒看人醉,烧香驻客吟。相携不觉笑,门外少知心。
带镣长街行,蹒跚复蹒跚, 市人争瞩目,我心无愧怍。 带镣长街行,镣声何铿锵, 市人皆惊讶,我心自安详。 带镣长街行,志气愈轩昂, 拚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
风雨连宵疾病增,幽忧到此果何胜。弟兄分散两三处,图史寻求万一能。鲁酒齐歌元不恶,吴酸楚酪乍须称。东皇太一仁恩大,终使白头见中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