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行住坐卧三十二颂》

护净烧汤不离坑,慈和三昧益群盲。
十方诸佛皆如是,岂效披毛业报生。

作者介绍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髮,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干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爲三卷。

作品评述

《行住坐卧三十二颂》是宋代释印肃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行住坐卧三十二颂

中文译文:
无论行走、停留、坐卧,共有三十二种颂赞。
护净烧汤不离坑,慈和三昧益群盲。
十方诸佛皆如是,岂效披毛业报生。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佛陀在行走、停留、坐卧等各种状态下所表现出的三十二种颂赞。第一句表达了佛陀为了拯救众生,不辞劳苦,像烧开清净的汤一样,始终坚守在修行的道路上。第二句揭示了佛陀以慈悲和般若智慧,帮助众多盲目的众生。最后一句呼应了佛陀的境界,指出了十方世界的诸佛都以相同的方式行事,而不是效法一些追求虚名的功德。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佛陀的慈悲和智慧,展现了佛法的核心价值观。诗人通过描述佛陀的行为,揭示了佛法的真谛,即佛陀无论在何种状态下都以利益众生为己任,不忘初心,不为功德或名誉而行事。诗词中的三十二种颂赞,象征着佛陀的无限智慧和慈悲心,以及他对众生的无私奉献。

整首诗词通过简练的表达,传达了佛陀的伟大境界和佛法的普遍价值。它提醒着读者,不论处于何种状态下,我们都应该以慈悲和智慧去面对世界,用行动来利益他人,不被功德与名誉的追求所左右。这首诗词具有启发人心、引导人们追求正道的作用,展现了佛教文化的深刻内涵。

  • 《缺调名(赠道友雪崖朱先生)》

    清高绝,雪崖翁。向上玄机顿观通。金鼎有丹成九转,凝然宴坐白云中。

  • 《横吹曲辞·关山月》

    露湿月苍苍,关头榆叶黄。回轮照海远,分彩上楼长。水冻频移幕,兵疲数望乡。只应城影外,万里共胡霜。

  • 《送王辟赴举》

    何必问龟长,知音在玉堂。十全才众许,双美卷亲装。云少离山驿,尘多近帝乡。花时新榜帖,先为达岩房。

  • 《贺孙支使郎中迁居》

    别认公侯礼上才,筑金何啻旧燕台。地连东阁横头买,门对西园正面开。不隔红尘趋棨戟,只拖珠履赴尊罍。应逢明月清霜夜,闲领笙歌宴此来。

  • 《惜春》

    春半年已除,其馀强为有。即此醉残花,便同尝腊酒。怅望送春杯,殷勤扫花帚。谁为驻东流,年年长在手。

  • 《赠李翱》

    湘江舞罢忽成悲,便脱蛮靴出绛帷。谁是蔡邕琴酒客,魏公怀旧嫁文姬。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