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行住坐卧三十二颂》

普目不拘开合眼,意光何必待天明。
众人未起我周布,行益资他腹自膨。

作者介绍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髮,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干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爲三卷。

作品评述

《行住坐卧三十二颂》是宋代释印肃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表达了一种修行者超越常人的境界和智慧的心态。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行住坐卧三十二颂,
行动、停留、坐卧共有三十二种境界,

朝朝暮暮皆非同。
每天每夜都是不同的状态。

普目不拘开合眼,
普遍的目光无需开合眼睛,

意光何必待天明。
心灵的光明何必等到天明。

众人未起我周布,
众人还未觉醒时,我已经周旋布署,

行益资他腹自膨。
行动的增益使他人的胃口自然膨胀。

诗词通过描述修行者的境界,表达了一种超越尘世的智慧和境界。行住坐卧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四种状态,释印肃以三十二颂的形式,展示了行动、停留、坐卧所具备的无限可能性。他强调普遍目光的开放和心灵光明的实现,并指出智者无需等待天亮,即使在黑暗中也能发现光明。诗中的"众人未起我周布"表明修行者在众人尚未觉醒之时,已经做好周全的准备和安排,而他的行动则能够激发他人的活力和渴望。以此,诗词呈现了修行者的卓越境界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这首诗词的赏析可以从修行者的境界和智慧角度进行解读。释印肃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状态,并通过表达对普遍目光和心灵光明的追求,彰显了修行者超越凡俗的智慧和境界。诗中的"普目不拘开合眼"表明修行者拥有超越视觉形式的智慧,能够以广阔的视野看待世界。"意光何必待天明"则传递了修行者内心光明的启示,不用等待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是通过自身的修行和觉悟,开启内心的智慧之光。最后两句"众人未起我周布,行益资他腹自膨"则揭示了修行者通过自身的行动和智慧,能够影响他人,激发他们的潜能和热情。

总之,这首诗词通过简练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修行者超越常人的境界和智慧的心态。它提醒人们不要局限于表面的状态和外界的限制,而是要以广阔的视野和内心的智慧去感悟人生,影响他人,并追求真正的光明与自由。

  • 《十七夜待月》

    青天遥望片云无,坐待冰轮出海隅。沆瀣已垂梧叶重,婵娟犹惜桂华孤。夜阑红烛休更秉,春满香醑不用沽。且放虚檐歌缓转,恐惊三匝未栖乌。

  • 《海棠四首》

    吾诗多为海棠哦,花意依前怨不多。已拆未开浑是韵,乍浓还淡总由他。留连春色能销底,请托东风定肯麽。岂是少陵无句子,少陵未见欲如何。

  • 《贺新郎(寿刘秘书)》

    垛翠云蓬远。日鸟高、炎官直午,暑风微扇。二六尧蓂开秀荚,跨海冰轮待满。怪院落,笙箫如剪。太乙然藜天际下,度卯金仙子,生华旦。依日月,近云汉。经时持橐明光殿。问江乡年来有几,只君方见。入座夫人难老甚,炯炯金霞照眼。笑指点,琼舟权劝。愿得调元勋业就,为红泉石磴

  • 《观莲》

    广寒仙子衣作裳,夜从宓妃款英皇。朝游洛蒲暮潇湘,红妆翠羽森成行。仙姿不作时世妆,或凝朝霞艳秋霜。临流顾影濯沧浪,游鱼属玉双鸳鸯。长良北斗相低昂,笑中如花语如香。徘徊醉著清漏长,炯然开奁照湖光。湖风吹水洒面凉,明珠落佩千鸣珰。碧筩宛宛中可觞,为君行歌酌天浆。

  • 《过明田寺会杨李二生於碧玉三首》

    浆酒香浮桂与椒,此间谁惜马蹄遥。爱君涧壑沉吟树,笑我江湖濩落瓢。前日好风犹泛座,只今零露已盈条。东山妓女诚何算,颇羡周郎得小桥。

  • 《久雨有感二首》

    少年不学稼,老大生理拙。入山采黄精,穷冬一尺雪。虎狼正纵横,原野有白骨。伤心重伤心,吾饥何足恤。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