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行住坐卧三十二颂》

众生垢重汩尘缘,岂自收心同觉源。
挈水拾薪时节至,三通鼓罢物皆鲜。

作者介绍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髮,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干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爲三卷。

作品评述

《行住坐卧三十二颂》是宋代释印肃创作的一首诗词。诗中描绘了众生在尘世中的种种烦恼和纷扰,以及修行者通过觉悟和自律来超越尘世的境地。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行住坐卧三十二颂,
在动、静、坐、卧的各个状态中,展现了修行者对自我的觉察和控制。

朝暮忧欢不我论。
不论是晨曦的欢愉还是黄昏的忧伤,修行者超越了对外界情绪的执着。

众生垢重汩尘缘,
凡夫俗子的烦恼和纷乱堆积如山,纠缠不断。

岂自收心同觉源。
修行者通过自我收心,觉悟于生命的本源。

挈水拾薪时节至,
在特定的时刻,修行者挑水、拾柴,从事日常琐事。

三通鼓罢物皆鲜。
三通鼓声响罢,一切物象都显得新鲜而有灵性。

这首诗词通过对众生在尘世中的烦恼和修行者对自我的觉悟与超越的描绘,表达了释印肃对修行之道的思考和领悟。他认为众生在尘世中面临着各种琐碎的纷扰,但只有通过自我觉悟和修行,才能超越这种垢重的尘缘束缚。诗中提到的行住坐卧,代表了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状态,通过对自我的觉察和控制,实现心灵的自由。诗中还强调了时节的重要性,挈水拾薪的平凡动作,也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意味着修行者在日常琐事中体悟生命的真谛。最后,三通鼓声响罢,象征着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获得的领悟和启示,使得一切物象都显得新鲜而有生命力。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意蕴深远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和修行的思考,引发人们对内心的深思和对生命的关注。诗词中的诗意和赏析,让人们对修行的道路和生命的真谛产生深刻的共鸣。

  • 《勉千里侄秋试六言四首》

    童习好雕篆作,相业寓混成篇。犹之射者百中,勉旃原夫一联。

  • 《偈颂八十七首》

    独弄单提向上机,机前荐得早迟疑。相逢觌面凭谁委,父子虽亲各不知。

  • 《念奴娇》

    远山一带,溯晴空、极目天涯浮白。枫落鸦翻谈笑处,不觉云涛横席。酒病方苏,睡魔犹殢,一扫无留迹。吴帆越棹,恍然飞上空碧。长记草赋梁园,凌云笔势,倒三江秋色。对此惊心空怅望,老作红尘闲客。别浦烟平,小楼人散,回首千波寂。西风归路,为君重喷霜笛。

  • 《游清潭吕资益蟠谷绝·含晖》

    湿云将雨过溪东,石涩滩鸣水势雄。忽作晚晴秋更好,月来林外透玲珑。

  • 《减字木兰花(庚辰送春)》

    送春待晓。春是五更先去了。我醉方知。春正怜伊怕别伊。留君不可。归到海边方忆我。做尽花归。欲赠君时少一枝。

  • 《岁晚还京台望城阙成口号先赠交亲》

    紫陌开行树,朱城出晚霞。犹怜惯去国,疑是梦还家。风弱知催柳,林青觉待花。交亲望归骑,几处拥年华。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