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垢重汩尘缘,岂自收心同觉源。
挈水拾薪时节至,三通鼓罢物皆鲜。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髮,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干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爲三卷。
《行住坐卧三十二颂》是宋代释印肃创作的一首诗词。诗中描绘了众生在尘世中的种种烦恼和纷扰,以及修行者通过觉悟和自律来超越尘世的境地。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行住坐卧三十二颂,
在动、静、坐、卧的各个状态中,展现了修行者对自我的觉察和控制。
朝暮忧欢不我论。
不论是晨曦的欢愉还是黄昏的忧伤,修行者超越了对外界情绪的执着。
众生垢重汩尘缘,
凡夫俗子的烦恼和纷乱堆积如山,纠缠不断。
岂自收心同觉源。
修行者通过自我收心,觉悟于生命的本源。
挈水拾薪时节至,
在特定的时刻,修行者挑水、拾柴,从事日常琐事。
三通鼓罢物皆鲜。
三通鼓声响罢,一切物象都显得新鲜而有灵性。
这首诗词通过对众生在尘世中的烦恼和修行者对自我的觉悟与超越的描绘,表达了释印肃对修行之道的思考和领悟。他认为众生在尘世中面临着各种琐碎的纷扰,但只有通过自我觉悟和修行,才能超越这种垢重的尘缘束缚。诗中提到的行住坐卧,代表了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状态,通过对自我的觉察和控制,实现心灵的自由。诗中还强调了时节的重要性,挈水拾薪的平凡动作,也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意味着修行者在日常琐事中体悟生命的真谛。最后,三通鼓声响罢,象征着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获得的领悟和启示,使得一切物象都显得新鲜而有生命力。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意蕴深远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和修行的思考,引发人们对内心的深思和对生命的关注。诗词中的诗意和赏析,让人们对修行的道路和生命的真谛产生深刻的共鸣。
别墅寒梅方入梦,多君来报花期。野塘流水小桥西。南枝香烂漫,却恨赏音稀。正有玉堂人最爱,垂垂两鬓如丝。和羹心事未应迟。金尊重醉倒,且莫晚风吹。
鄱江细壤如凝脂,陶成小炉圆净姿。色含三秋玉沆瀣,韵压六尺金狻猊。明窗澹澹浮薰起,故人警余良有以。心清闻妙游无方,万石只在吾家傍。
秋入徐熙水墨山,荻花吹雪渺江干。楼头未用催行酒,待到三更月上看。
口所以司言,所言必正说。非法谨勿道,道之为噬噎。
两岁抚邦人,曾无恩意。别后何人更相记。题舆玉树,愧与蒹葭相倚。殷勤犹念我,同吟醉。画舸相追,孤城已闭。不道扁舟□云外。夜分月冷,一段波平风细。忆君清兴满,无由寄。
年耄身犹健,秋高疾已平。邻翁思问讯,蔬圃要巡行。竹杖轻无迹,芒鞋捷有声。相逢无别语,努力事冬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