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有齧菊羊,齧脑脑则死。
不谓食且尽,细察理不尔。
微躯细於蝇,玄甲而利嘴。
顶上一粟红,鲜明大如虮。
方当四五月,苗盛新怒起。
上下截其茎,於中寄生子。
脑瘁子乃哉,分枝从此始。
种菊须摘脑,不摘分披靡。
理有捐而益,未用分愠喜。
舒岳祥(一二一九~一二九八),字舜侯,以旧字景薛行,宁海(今属浙江)人。因家居阆风里,学者称阆风先生。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进士。摄知定海县,爲霅州掌书记,先后入金陵总饷陈蒙、沿海制置使鲍度幕。鲍罢,亦归乡不仕,教授田里,覃思着述。元世祖大德二年卒,年八十。有《荪墅稿》、《辟地稿》、《篆畦稿》等,诗文集总名爲《阆风集》,曾版行,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阆风集》十二卷,其中诗九卷。事见清光绪《宁海县志》卷二○门人刘庄孙《舒阆风先生行状》,本集卷首胡长孺、王应麟序。 舒岳祥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酌校残本《永乐大典》。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十卷。
《续十虫吟4》是宋代舒岳祥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虫有咬菊羊,咬脑脑则死。
不谓食且尽,细察理不尔。
微躯细如蝇,玄甲而利嘴。
顶上一粟红,鲜明大如虱。
方逢四五月,苗盛新怒起。
上下截其茎,于中寄生子。
脑瘁子乃哉,分枝从此始。
种菊须摘脑,不摘分披靡。
理有捐而益,未用分愠喜。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虫咬菊的情景为主题,通过描绘虫子在咬食菊花时的细微动作,抒发了作者对生命和生态之间微妙关系的思考。
诗中描述了虫子咬食菊花,当虫子咬到菊花的脑部时,菊花就会枯死。虽然食物并未被完全消耗,但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并非是虫子的本意。诗人以微小的身躯形容虫子,它的身体微细如蝇,背部有坚硬的甲壳和锋利的嘴。
诗中提到虫子咬食的部位是菊花顶部的一粒红粒,形容这颗粒子鲜明明亮,大小如虱。这正是菊花在四五月盛开时的景象,当菊花茎被截断时,虫子在菊花内寄生子。这些子代就是自此开始分枝繁衍的起点。
最后两句诗表达了作者的寓意。种植菊花需要摘除菊花的脑部,而不是只摘除分枝和花朵。这种摘取的方式既有所损失,也能带来益处,因为分枝的繁茂会使菊花更加丰盈。作者由此引申出人生的道理,暗示在生活中,有时候需要舍弃一些东西才能获得更大的收益。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生态的思考,通过虫咬菊的形象,传达了一种在舍弃中获得成长的哲理。诗中融入了自然界的现象,展现了作者对微小生命和生态平衡的关注和敬畏之情,以及对人生和生活智慧的思考。
江行初见雪中梅,梅雨霏微棹始回。莫道无人肯相送,庐山犹自过湖来。
塞上风高,渔阳秋早。惆怅翠华音杳。驿使空驰,征鸿归尽,不寄双龙消耗。念白衣、金殿除恩,归黄阁、未成图报。谁信我、致主丹衷,伤时多故,未作救民方召。调鼎为霖,登坛作将,燕然即须平扫。拥精兵十万,横行沙漠,奉迎天表。
无媒径路草萧萧,自古云林远市朝。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
双虬挟泓玉,奥入百转湾。向无长公诗,草木今何颜。此山二百年,偃蹇客往还。长风驾余舟,老人急开关。逢迎欠高僧,喜有识面山。平生癖幽壑,便合茅三间。君命何敢留,归棹随赐还。惭愧和光翁,笑指青童鬟。
以送之。时正之被召淮阳堂上曾相对。笑把姚黄醉。十年离乱有深忧。白发萧萧同见、渚江秋。履声细听知何处。欲上星辰去。清寒初溢暮云收。更看碧天如水、月如流。
菊露晴黄,枫霜晚翠。重阳气候偏如此。异乡牢落怕登临,吾家落照飞云是。举扇尘低,脱巾风细。灵苗医得人憔悴。灯前点检欠谁人,惟有断鸿知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