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下生机不作声,耳聋眼瞎妙明生。
随流口欲传心印,岂是缘情粥饭僧。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髮,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干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爲三卷。
《学无学颂一十五首》是宋代释印肃的作品。这首诗词表达了一种超越学术知识的境界和智慧,具有深刻的诗意。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夺下生机不作声,
耳聋眼瞎妙明生。
随流口欲传心印,
岂是缘情粥饭僧。
诗词的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一个思想上的境界。诗人通过描述一个人夺取了生命的精华,却不发出声音,耳朵失去听觉,眼睛失去视力,却能够创造出奇妙的明亮。这里的“生机”可以理解为生命的精华或者智慧的源泉,诗人通过夺取生机来表达一种超越常规知识的境界。
下一句中的“耳聋眼瞎妙明生”,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在外貌上看起来失去了感知能力,但内心却能够体悟到奇妙的明亮。这种明亮可能指的是对人生、世界和宇宙的深刻洞察力,是一种超越感官的智慧。
接下来的两句“随流口欲传心印,岂是缘情粥饭僧”,表达了诗人的思考和观察。诗人认为,智慧的传递不仅仅是通过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言语和心灵的交流。这里的“心印”可以理解为内心的印记或者心灵的共鸣。诗人反问说,这种智慧的传递难道只是因为情感上的共鸣,或者只是僧侣们生活的谷粥和饭食的缘故吗?
整首诗词通过对智慧和传承的思考,表达了一种超越学术知识和表面现象的境界。它提醒人们,真正的智慧来自于对生命和宇宙的深度洞察,而非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和感官经验上。这种智慧的传递需要通过真诚的心灵交流和共鸣,而不仅仅是情感或物质上的依附。整首诗词以简短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哲理,给人以思考和启迪。
清高绝,雪崖翁。向上玄机顿观通。金鼎有丹成九转,凝然宴坐白云中。
露湿月苍苍,关头榆叶黄。回轮照海远,分彩上楼长。水冻频移幕,兵疲数望乡。只应城影外,万里共胡霜。
何必问龟长,知音在玉堂。十全才众许,双美卷亲装。云少离山驿,尘多近帝乡。花时新榜帖,先为达岩房。
别认公侯礼上才,筑金何啻旧燕台。地连东阁横头买,门对西园正面开。不隔红尘趋棨戟,只拖珠履赴尊罍。应逢明月清霜夜,闲领笙歌宴此来。
春半年已除,其馀强为有。即此醉残花,便同尝腊酒。怅望送春杯,殷勤扫花帚。谁为驻东流,年年长在手。
湘江舞罢忽成悲,便脱蛮靴出绛帷。谁是蔡邕琴酒客,魏公怀旧嫁文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