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学无学颂一十五首》

悟人寂寂心寥廓,迷者忙忙到处错。
普观迷悟实无因,祗这如来大圆觉。

作者介绍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髮,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干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爲三卷。

作品评述

《学无学颂一十五首》是宋代释印肃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人们在修行道路上的迷惑和觉悟的主题。以下是对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悟人寂寂心寥廓,
领悟者的内心宁静而空灵,
迷者忙忙到处错。
迷失者却忙碌着,四处迷茫地错过了真理。

普观迷悟实无因,
普遍观察迷茫和觉悟都没有原因,
祗这如来大圆觉。
只有如来的大圆觉是唯一的彻悟。

这首诗词通过对迷与悟的对比,表达了一个人在修行道路上的状态和境界。诗人认为,那些迷失的人忙于追求外在的事物,却无法获得真正的觉悟。相反,真正悟道的人内心寂静而开阔,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诗中提到的“如来大圆觉”指的是佛教中的最高境界,也是诗人认为唯一能够带来真正觉悟的境界。

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哲理,通过对迷与悟的对比,呼唤人们要从繁琐的日常生活和迷茫中解脱出来,寻求内心的宁静与觉悟。它提醒人们要抛弃浮躁的追求,回归内心的宁静,通过深思熟虑和智慧的积累来获得真正的悟道。这首诗词以简练而有力的语言,给读者带来了一种寂静与启迪,引导人们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 《题姚雪蓬使君所藏苏野塘画》

    高者为山,坳者为壑。为烟为云,渺渺漠漠。水鸟树林,人家聚落。骑者何之,舟者未泊。三尺纸上,万象交错。天机自然,神惊鬼愕。呜呼,此吾故人野塘苏元龙之墨迹,中有石屏老泪痕,又与野塘添一笔。

  • 《鹧鸪天(次韵赵路分生朝所赋)》

    便把山林寄此身。也须诗酒属吾人。仙家旧是金堂士,吏隐新收玉局名。惟自乐,不忧贫。渊明谈笑更清真。年年眉寿登高后,醉帽常留菊满簪。

  • 《朝丹霞》

    窈复窈兮流火庭,物受炼兮愁六丁。烁此鼎兮神无停,雪尽垢兮朝朱陵。

  • 《满江红》

    击碎空明,沧浪晚、棹歌飞入。西山外、紫霞吹断,赤尘无迹。飞上冰轮凉世界,唤回天籁清肌骨。看骊珠、影堕冷光斜,蛟龙窟。长啸外,纶巾侧。轻露下,纤絺湿。听洞箫声在,卧虹阴北。十万江妃留醉梦,二三沙鸟惊吟魄。任天河、落尽玉杯空,东方白。

  • 《燕台四首·春》

    风光冉冉东西陌,几日娇魂寻不得。蜜房羽客类芳心,冶叶倡条遍相识。暖蔼辉迟桃树西,高鬟立共桃鬟齐。雄龙雌凤杳何许,絮乱丝繁天亦迷。醉起微阳若初曙,映帘梦断闻残语。愁将铁网罥珊瑚,海阔天翻迷处所。衣带无情有宽窄,春烟自碧秋霜白。研丹擘石天不知,愿得天牢锁冤魄。

  • 《关山月》

    高高秋月明,北照辽阳城。塞迥光初满,风多晕更生。征人望乡思,战马闻鼙惊。朔风悲边草,胡沙暗虏营。霜凝匣中剑,风惫原上旌。早晚谒金阙,不闻刁斗声。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