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枕醒来夜未央,倦身殿转厌藜床。
映窗色皎犹疑月,刮骨寒知不是霜。
刘过(一一五四~一二○六),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人。多次应举不第,终生未仕。刘过是抗金志士,曾上书朝廷提出恢復中原方略,未被采纳。漂泊江淮间,与主张抗战的诗人陆游、陈亮、辛弃疾等多有唱和。晚年定居崑山。宁宗开禧二年卒,年五十三(明陈谔《题刘龙洲易莲峰二公墓》)。有《龙洲道人集》十五卷。事见元殷奎《復刘改之先生墓事状》、杨维桢《宋龙洲先生刘公墓表》、明万历《崑山志》卷三。 刘过诗,以原八千卷楼藏明嘉靖刊《龙洲道人诗集》(十卷)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龙洲集》(简称四库本)、《江湖小集》(简称江湖集),汲古阁影宋抄本《宋群贤六十家小集·龙洲道人集》(简称六十家集)文字与《江湖小集》基本相似,酌予出校。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雪》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刘过。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醉醒枕上夜未央,
疲倦身轻走殿堂。
窗外明亮如月色,
寒冷刺骨非霜凉。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夜晚的景象,诗人从醉酒中醒来,意识到夜晚尚未过去。他感到疲倦,起身在宫殿中走动。透过窗户,他看到明亮的光景,仿佛是皎洁的月光。然而,他感觉到的寒冷是刺骨的,不是霜的凉意。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冬夜的寒冷景象,并通过意象和对比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受。诗人醉醒时的迷糊状态和夜晚的静谧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他对寒冷的感知。他用"刮骨寒"来形容寒冷,这一词语给人以强烈的感受,使读者深刻体验到冬夜的严寒。诗中的"映窗色皎犹疑月"一句,巧妙地运用了意象,通过窗外的明亮光景暗示了月光的存在,但又以"犹疑"表示诗人对光景的怀疑,进一步增添了诗句的神秘感。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传达了冬夜的寒冷和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忧愁。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诗人抒发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世事的思考。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意境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展示了宋代诗人的才华和对诗歌形式的驾驭能力。
酒醲花一树,何暇卓文君。客坐长先饮,公闲半已曛。水乡春足雨,山郭夜多云。何以参禅理,荣枯尽不闻。
萧洒桐庐郡,身闲性亦灵。降真香一炷,欲老悟黄庭。
少年居士正安禅,法是怀公门下传。已解出应金里矿,何妨离欲火中莲。苦心参道嗟予晚,极口随机恃子怜。若许维扬傍仁里,一廛须买许行田。
乾坤高厚爱无偏,罪大其如未许怜。莫向岁时加念我,共须忧畏补前愆。
虽贫无害日高眠,人不堪忧我自便。锻练物情时得意,新诗还有百来篇。
山人真漫浪,随处得清游。雪瀑方争势,风雷不肯柔。诗光浮玉板,酒滟泻琼舟。一枕斜阳里,清欢各自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