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稽古力,词苑久虚名。
聊远三台逼,非贪一佛荣。
乃身自本末,岂果有亏成。
不尽明时报,归来颂太平。
陈杰,字焘父,洪州丰城(今属江西)人。理宗淳祐十年(一二五○)进士,授赣州簿。歷知江陵县,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兼制置司参谋。据集中诗篇,知其还做过知州和短期朝官。宋亡,隠居东湖。有《自堂存稿》十三卷(《宋史艺文志补》),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四卷。清同治《丰城县志》卷一六有传。 陈杰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豫章丛书》本(简称豫章本)、残本《永乐大典》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讯给事徐尚书自除知制诰归》是宋代诗人陈杰的作品。这首诗表达了陈杰对书生求学的坚持与追求以及对功成名就的淡泊态度。以下是对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的中文译文:
书生稽古力,词苑久虚名。
聊远三台逼,非贪一佛荣。
乃身自本末,岂果有亏成。
不尽明时报,归来颂太平。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书生(指求学的学子)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求学之路的努力和对虚名的看透。诗的开头,表明了书生对于稽古(指刻苦钻研经典)的努力,但对于在文坛上的虚名,他已经久已心知肚明。
接下来的两句描述了书生在远离家乡的地方努力奋斗的情景。"聊远三台逼"中的"三台"指的是进士科考试的三台阶段,表明他在考试的道路上面临着压力和困难。然而,作者强调说,书生并不是追求一佛荣(指功成名就),并对此持否定的态度,强调了他对名利的淡泊心态。
接下来的两句"乃身自本末,岂果有亏成"表达了作者对于个人追求的重要性的思考。作者认为,人应该从自己的根本出发,追求真正的价值,而不是追求外在的光鲜和名利。这也是对功成名就的一种批判和反思。
最后两句"不尽明时报,归来颂太平"表明了作者对于时代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期许。作者感叹自己的努力和奉献可能无法被完全理解和赏识,但他希望能够回到家乡,在太平盛世中欢庆归来。
总体而言,这首诗以书生为象征,表达了作者对于功名利禄的淡泊态度和对于个人追求的思考。通过对书生的形象描绘,诗中蕴含了对于社会现实和个人追求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于太平盛世的向往。这种思想内涵使得这首诗在宋代文学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东邻男儿得湘累,西舍妇儿生汉妃。城郭如村莫相笑,人家伐阅似渠稀。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倾来百颗恰盈奁,剥作杯羹未属厌。莫遣下盐伤正味,不曾著蜜若为甜。雪揩玉质全身莹,金缘冰钿半缕纤。更浙香粳轻糁却,发挥风韵十分添。
淮上一相遇,忆在京都时。虽惊岁月换,未改松桂姿。童侍两三人,瓶锡相与随。自言东越来,箧中多好诗。文字皆妥帖,业术无倾欹。前辈尝有言,清气散人脾。语妙见情性,说之聊解颐。始推杼山学,得非素所师。此固有深趣,吾心久已知。横琴乃玄悟,岂必弄鸣丝。古乐众少听,谁知
竹,闲六律以皆调;D86A亻末兜离,贺四夷之率伏。请翻妙舞,来奉多欢。鼓吹连催,柘枝入队。念了,后行吹引子半段入场,连吹柘枝令,分作五方舞。舞了,竹竿子又念:适见金铃错落,锦帽蹁跹。芳年玉貌之英童,翠袂红红绡之丽服。雅擅西戎之舞,似非中国之人。宜到阶前,分明只
借问庭芳早晚栽,座中疑展画屏开。花分浅浅胭脂脸,叶堕殷殷腻粉腮。红砌不须夸芍药,白蘋何用逞重台。殷勤为报看花客,莫学游蜂日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