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口一酸调,佳处在味外。
忽使水火争,谁令居鼎鼐。
《盐梅》是宋代方蒙仲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众口一酸调,佳处在味外。
忽使水火争,谁令居鼎鼐。
诗意:
这首诗词通过盐梅的比喻,表达了人们对美食的不同见解和喜好。盐和梅都是食物中的调味品,而它们的味道截然不同。作者通过众口一词,强调了人们对味道的共同感受——酸。然而,佳处却在于超越了味道本身。诗中提到水火争斗的情景,暗喻了人们对于味道的争议,而谁能决定最终的结果,谁能成为众人心中的标准呢?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揭示了人们对于美食的不同看法和喜好。作者用盐和梅这两种具有鲜明特点的调味品来象征人们对于味道的多样性。虽然众人口味不尽相同,但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又能达成共识,即酸味。这种共同感受使得人们对于美食有了共同的话题和交流的基础。
然而,诗词的最后两句却给人以深思。作者用水火争斗的场景来描绘人们对于味道的争议,暗示了人们对于美食的不同见解和评判标准。最后一句“谁令居鼎鼐”,表达了对于决定权的质疑。谁能够成为众人心中的标准,决定什么样的味道才是最佳的呢?这个问题给人以思考,也引发了对于审美多样性和个体差异的思考。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揭示了人们对于美食的不同见解和喜好,并提出了对于评判标准和决定权的思考。它引发了读者对于审美多样性和个体差异的思考,同时也表达了对于共同感受和交流的重要性的思索。
不与人争鹿,常留客脍鲸。遍参埋雪立,轻举御风行。鸣止三千岁,游观数十城。前篇方出喙,又报后篇成。
大浦横塘九里湾,蚤潮船上晚潮还。侬心恰似东流水,直到海门无日闲。
一人理国致升平,万物呈祥助圣明。天上河从阙下过,江南花向殿前生。广云垂荫开难落,湛露为珠满不倾。更对乐悬张宴处,歌工欲奏采莲声。
月色胧明碧瓦,蜡烟浮动黄帘。罡骑飚轮欲下,一天飞霰纤纤。
日火烧空海欲乾,莲宫深处书生寒。佛家一片清凉景,借与诗人尽日看。
十日后重阳。甘菊阶前满意黄。生日无钱留贺客,何妨。尚有儿曹理寿觞。双鬓已沧浪。休问金门与玉堂。二仲相期三径在,徜徉。何用功成似子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