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窗明月满帘霜,被冷灯残拂卧床。
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
钿晕罗衫色似烟,几回欲著即潸然。
自从不舞霓裳曲,叠在空箱十一年。
今春有客洛阳回,曾到尚书墓上来。
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
白居易,字乐天,下邽人。贞元中,擢进士第,补校书郎。元和初,对制策,入等,调盩厔尉、集贤校理,寻召为翰林学士、左拾遗,拜贊善大夫。以言事贬江州司马,徙忠州刺史。穆宗初,徵为主客郎中、知制诰,復乞外,歷杭、苏二州刺史。文宗立,以祕书监召,迁刑部侍郎。俄移病,除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拜河南尹。开成初,起为同州刺史,不拜,改太子少傅。会昌初,以刑部尚书致仕。卒赠尚书右僕射,谥曰文。自号醉吟先生,亦称香山居士。与同年元稹酬咏,号元白;与刘禹锡酬咏,号刘白。《长庆集》诗二十卷,后集诗十七卷,别集补遗二卷,今编诗三十九卷。
《燕子楼三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满窗明月满帘霜,
被冷灯残拂卧床。
燕子楼中霜月夜,
秋来只为一人长。
钿晕罗衫色似烟,
几回欲著即潸然。
自从不舞霓裳曲,
叠在空箱十一年。
今春有客洛阳回,
曾到尚书墓上来。
见说白杨堪作柱,
争教红粉不成灰。
诗意:
这首诗词以燕子楼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寂寥孤寂的秋夜。明亮的月光透过窗户照射进来,床上的帘子上布满了霜。这个楼里的夜晚充满了寒冷的气息,而秋天的来临只是为了一个人而存在。诗人提到了一个女子,她的罗衫颜色如同烟雾般淡雅。多次想要穿上衣服时,心中却涌起了悲伤。自从她停止跳舞,连续十一年都把舞裙叠放在空箱子里。而在今年的春天,有一位客人从洛阳回来,曾经到过尚书的坟墓。有人说白杨树适合做墓碑的柱子,但为何不让红粉(指女子)成为骨灰呢?
赏析:
《燕子楼三首》是白居易的一首感伤之作,通过对燕子楼夜晚景物和女子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寂寥和失落。整首诗词以寒冷、凄凉的秋夜为背景,充满了忧伤的氛围。明亮的月光和霜,以及冷灯的映照,形成了冷寂的画面。诗中的女子,以及她的红衣、烟雾般的颜色,给人一种柔弱、凄美的印象。她曾经是舞者,但如今已经停止舞蹈,将舞裙叠放在空箱子里,这象征着她的离别和沉寂。而诗末提到的尚书墓和白杨柱,则是对时间的流逝和人事的转变的暗示。诗人在询问为何不让红粉成为骨灰时,表达了他的追思和对逝去的美好时光的怀念。
整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和深沉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逝去时光和失去的美好事物的思考和感慨。通过对景物和女子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命运的无奈和对人生变迁的思考。这首诗词以其忧伤的情感和深刻的意境,展示了白居易独特的诗歌才华。
闲居顾合亲杯勺,醉后无人怪疎略。所嗟故旧不可同,往往茅斋成独酌。儿曹痴疾故我问,问我嗜此有何乐。那知是乡疆场宽。南北东西无住著。自应只觅睡昏昏,不肯留计绶若若。浮生倏忽许事,今是何必还须昨。粗能适意效陶阮,底用策勋追卫霍。比年多病苦羸劣,暇日关心惟裹药。誓
诗书穷生灯,功名平生心。辛勤莺迁乔,哀鸣猿投林。兰膏谁为容,朱弦无知音。安能如蜉蝣,随时安其阴。
蓬蒿频岁掩乡关,再喜相逢一破颜。游子年华红叶老,幽人风味白云閒。那知箧裹书成后,犹作溪边兴尽还。流落天涯俱避地,念君更入万重山。
草著愁烟似不春,晚莺哀怨问行人。须知一种埋香骨,犹胜昭君作虏尘。
冰肤绰约活神仙,天上吹香几许年。见说额妆人去后,低头无语懒春妍。
开国桐乡已白头,国人谁复记前游。故情但有吴塘水,转入东江向我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