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常欢喜月常愁,愁有盈亏喜自由。
客到扬州已迷路,不须特地上迷楼。
晁说之(一○五九~一一二九),字以道,一字伯以,济州鉅野(今山东巨野)人(《宋史·晁补之传》)。因慕司马光爲人,自号景迂生。神宗元丰五年(一○八二)进士。哲宗元祐初,官兖州司法参军,绍圣时爲宿州教授,元符中知磁州武安县。徽宗崇宁二年(一一○三),知定州无极县。后入党籍。大观、政和间临明州造船场,起通判鄜州。宣和时知成州,未几致仕。钦宗即位,以着作郎召,除秘书少监、中书舍人,復以议论不合,落职。高宗立,召爲侍读,后提举杭州洞霄宫。建炎三年卒,年七十一。有《嵩山文集》(又名《景迂生集》)二十卷。事见《嵩山文集》附录其孙子健所作文集后记,《晁氏世谱节录》,及集中有关诗文。 晁说之诗,以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旧钞本《嵩山文集》(集中“祯”字皆缺,注“今上御名”,当沿宋本之旧)爲底本。校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扬州三绝句》是一首宋代晁说之创作的诗词。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风和月的不同情感的感受,以及他对自由和迷失的思考。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风常欢喜月常愁,
愁有盈亏喜自由。
客到扬州已迷路,
不须特地上迷楼。
这首诗词的诗意可以从多个角度解读。首先,诗中的风和月被赋予了人的情感,风常欢喜,而月常愁。这种拟人化的手法使得诗词更具有情感共鸣。其次,诗中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和对束缚的痛苦。愁有盈亏喜自由,表明作者认为自由是一种快乐的状态,而束缚则会带来痛苦。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在扬州迷路的情景,但他并不觉得有必要特地上迷楼,这可能暗示了作者对于人生迷茫的态度,他并不追求权势和地位,而更注重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这首诗词的赏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首先,诗中运用了对风和月的拟人化描写,使得自然界的元素具有了情感和人性化的特点,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其次,通过对自由和束缚的对比,作者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对束缚的厌倦,反映了人们对于内心自由的追求。最后,诗中的迷路和迷楼的意象,可以理解为作者对于人生迷茫和追求的思考,他并不追求外在的虚荣和权势,而更注重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总的来说,这首《扬州三绝句》通过对风、月、自由和迷失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由和内心宁静的向往,以及对于束缚和迷茫的反思。这首诗词在情感表达和意象构建上都具有独特的魅力,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欣赏。
手种梅无恙,苍苔满树身。可怜开较早,不待远归人。
好景入新夏,幽人卧弊庐。廊腰得风远,树罅见星疏。门掩鸦栖後,钟鸣月上初。青灯尚堪近,起了读残书。
重楼燕子隔天涯,五柳阴疏未聚鸦。十日春寒淹雨雪,几番风信到梨花。横塘水长听莺处,小巷泥深卖酒家。多少朱门咽弦管,沉香火底按琵琶。
自笑荒才非世用,功名都付悠悠。断肠怕上夕阳楼。萧萧枫叶下,漠漠苇花秋。日月未知忙底事,东生又复西流。古人不见使人愁。秋兰无处采,流水满芳洲。
山云蝉满树,欲住更何安。上国回将晚,孤峰别自难。碛遥鸿未到,江近夜先寒。泉石虽堪恋,行人不愿看。
路入永宁方午阴,禅师聊复坐沉吟。欲将门外葫芦水,倒作田间三日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