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脚东游十二年,甘泉香稻忆归田。
行逢蜀井恍如梦,试煮山茶意自便。
短绠不收容盥濯,红泥仍许置清鲜。
早知乡味胜为客,游宦何须更著鞭。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爲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爲河南推官,歷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入爲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祐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四年,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元符元年(一○九八),迁循州。徽宗即位,北徙永州、岳州,復大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定居颍昌府。崇宁中重开党禁,罢祠。大观二年(一一○八),復朝议大夫,迁中大夫。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转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年七十四。孝宗淳熙中,追謚文定。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并行于世。《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一、《宋史》卷三三九有传。 苏辙诗,以明万历间清梦轩刊《栾城集》(其中《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第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爲底本。参校宋刻残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大字本)、宋递修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文集本)、明嘉靖蜀藩朱让栩刻本(简称明蜀本)、《四部丛刊》明活字本(简称明活字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眉州刻《三苏全集》本(简称三苏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诗词《扬州五吟其三蜀井》是宋代苏辙创作的一首作品。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信脚东游十二年,
甘泉香稻忆归田。
行逢蜀井恍如梦,
试煮山茶意自便。
短绠不收容盥濯,
红泥仍许置清鲜。
早知乡味胜为客,
游宦何须更著鞭。
诗意:
这首诗以苏辙东游十二年后回到故乡扬州的经历为背景,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乡土生活的向往。诗中通过描写蜀井的场景和煮茶的过程,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乡土情怀和对宁静自在生活的向往。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认识到家乡的味道胜过作为官员的漂泊生活,无需再奔波劳碌。
赏析:
1. 诗意深沉:诗人苏辙通过描写自己东游十二年后回到家乡的经历,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这种思乡之情贯穿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乡土情怀和对归田生活的向往。
2. 对比手法:诗中通过对比东游和归田生活的差异,凸显了诗人对乡土生活的向往。东游的生活让诗人感到漂泊和辛劳,而归田则让他感到甘泉香稻和清新自在。
3. 生动描写:诗中的描写细腻而生动,给人以清晰的画面感。蜀井的描写给人一种恍如梦境的感觉,煮茶时的意态自如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4. 反思与领悟: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反思和领悟,他认识到乡味胜于作为官员的漂泊生活,认为自己无需再奔波劳碌。这种领悟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内心真实需求的追求。
这首诗词通过对家乡的思念、对乡土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漂泊生活的反思,表达了诗人苏辙内心的情感和对真实自在生活的追求。同时,通过独特的描写手法和精湛的语言表达,使得整首诗词生动而深刻,给人以思考和共鸣。
望阔真多思,凭高更损神。山川散白日,草木共青春。寂寂兴亡事,悠悠来往人。素衣吴白纻,尽化洛阳尘。
方塘深且广,伊昔俯吾庐。环岸垂绿柳,盈泽发红蕖。上延北原秀,下属幽人居。暑雨若混沌,清明如空虚。此乡多隐逸,水陆见樵渔。废赏亦何贵,为欢良易摅。且言重观国,当此赋归欤。
云巢八十翁,观化得三昧。无声凉月下,适意芳草外。
三山云海几千里,十幅蒲帆挂烟水。吴中过客莫思家,江南画船如屋里。芦芽短短穿碧沙,船头鲤鱼吹浪花。吴姬荡桨入城去,细雨小寒生绿纱。我歌《水调》无人续,江上月凉吹紫竹。春风一曲《鹧鸪》吟,花落莺啼满城绿。
一物其来有一身,一身还有一乾坤。能知万物备於我,肯把三才别立根。天向一中分体用,人於心上起经纶。天人焉有两般义,道不虚行只在人。
已有清阴逼座隅,爱声仙客肯过无。陵迁谷变须高节,莫向人间作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