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春北归雁,秋至又南征。
冷避燕关雪,暖逢湘水晴。
连行冲烧断,并食杂鸥行。
沙上无缯弋,相呼一夜鸣。
徐照(?~一二一一),字道晖,一字灵晖,自号山民,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工诗,与同郡徐玑(灵渊)、翁卷(灵舒)、赵师秀(灵秀)并称“永嘉四灵”。生平未仕,以诗游士大夫间,行迹遍及今湖南、江西、江苏、四川等地。宁宗嘉定四年卒。有《山民集》(《瀛奎律髓》卷二○),已佚。有《四灵诗集·徐照集》、《芳兰轩集》传世。事见《水心文集》卷一七《徐道晖墓志铭》。 徐照诗,以一九二五年南陵徐乃昌据毛晋影抄残宋本刻《永嘉四灵诗·徐道晖集》三卷本爲底本。校以一九二八年永嘉黄群《敬乡楼丛书》本(简称黄本)、明潘是仁刻《宋元四十三家集·芳兰轩诗集》五卷本(简称明本)、清顾修读画斋刻《南宋群贤小集·芳兰轩集》一卷本(简称顾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雁》是一首宋代徐照的诗词,描述了雁群在春秋之间不断迁徙的情景。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中文译文:
今春北归雁,秋至又南征。
冷避燕关雪,暖逢湘水晴。
连行冲烧断,并食杂鸥行。
沙上无缯弋,相呼一夜鸣。
诗意:
这首诗词以雁群为主题,描绘了雁群在春季北飞、秋季南归的迁徙过程。诗人通过对雁群的迁徙路径和环境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界变化和生命力量的观察和感悟。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雁群的迁徙,将自然界的景象和人类的生活相联系,展示了自然界的变化和生命的顽强。下面是对每个句子的赏析:
1. "今春北归雁,秋至又南征。" 雁群在春季返回北方,秋季又南下。这句描绘了雁群的迁徙循环,表现出自然界季节变换的规律。
2. "冷避燕关雪,暖逢湘水晴。" 这句描述了雁群在北方避寒时遇到的雪天和在南方迁徙时遇到的晴朗天气。通过对天气的描绘,展现了雁群随季节变化而调整迁徙路径的情景。
3. "连行冲烧断,并食杂鸥行。" 这句描绘了雁群形成的有序行列,在空中飞行时不断变换队形,同时和其他杂鸥一起觅食。这种有序的迁徙行为展示了群体合作和互助的精神。
4. "沙上无缯弋,相呼一夜鸣。" 这句描绘了雁群在沙滩上休息时,没有人用弓箭来捕捉它们,它们可以安心休息一夜。同时雁群互相呼唤,鸣叫声回荡在夜空中。这一情景传递出一种宁静与和谐的氛围。
《雁》这首诗词通过对雁群迁徙的描绘,表现了自然界的变化和生命力量,展现了季节交替和群体合作的规律。同时,诗人通过雁群的迁徙与人类的生活进行对应,寄寓了对生命坚韧不拔以及自然界的敬畏之情。整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雁群的迁徙景象,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情感的表达,给人以共鸣和思考。
一更里,瞥看参罗万象列。搜出那坐正昙,内中位貌偏别。向北方也,玉花结。银素将来细得热。把乌龟牢缠绁。然后四只脚,狞狞子一齐打折。害风儿,怎生说。
法许庐山远,诗传休上人。独归双树宿,静与百花亲。对物虽留兴,观空已悟身。能令折腰客,遥赏竹房春。
高松多悲风,萧萧清且哀。南山接幽垄,幽垄空崔嵬。白日徒昭昭,不照长夜台。虽知生者乐,魂魄安能回。况复念所亲,恸哭心肝摧。恸哭更何言,哀哉复哀哉。神仙不可学,形化空游魂。白日非我朝,青松为我门。虽复隔幽显,犹知念子孙。何以遣悲惋,万物归其根。寄语世上人,莫厌
年来疏散任清贫,藜杖荷衣白葛巾。傍竹看山行怕晚,对花临水坐伤春。拟将兰棹为渔父,来访桃源避世人。回首仙踪无处觅,东风吹绿半江摐。
北辙更寒暑,南冠几晦冥。家山时入梦,妻子亦关情。惆怅心如失,崎岖命复轻。遭时命如此,薄分笑三生。
吾皇喜。光宠无贰。玉带金鱼荣贵。或者疑之。岂识圣明,曾主斯乡,尝相与尽缱绻,胶漆何可相离。今日风云合契。此实天意。吾皇圣寿无极,享晏粲千载相逢,我翁亦昌炽。永作升平上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