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去还为客,南来岂是归。
倦投空渚泊,饥帖冷云飞。
垣栅鸡长暖,沟池鹜自肥。
怜渠不如此,更堕野人机。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诗词:《雁》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北去还为客,
南来岂是归。
倦投空渚泊,
饥帖冷云飞。
垣栅鸡长暖,
沟池鹜自肥。
怜渠不如此,
更堕野人机。
中文译文:
北飞的雁儿,离开北方是为了作客,
南归的雁儿,难道不是回家吗?
疲倦了就在空旷的水面停泊,
饥饿时就依附在寒冷的云中飞行。
围墙上的鸡在温暖中长大,
沟渠里的鹜自然而然地变得肥壮。
我怜惜它们,但它们并不像这样,
更沦落于野人的控制。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雁为主题,通过描绘雁的北飞和南归,表达了对离乡别井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归家的渴望。诗人用简洁的语言,将雁的行为与人的情感相比拟,以此抒发自己对家园的眷恋之情。
首两句中的"北去还为客,南来岂是归",表达了离开故乡去他乡谋生的辛酸,以及回到家乡的喜悦之情。接着,诗人描写了疲倦的雁在空旷的水面上停歇,饥饿的雁依附在寒冷的云中飞行,通过这些描写,传达了旅途的劳累和风雨飘摇中的求生欲望。
后两句中的"垣栅鸡长暖,沟池鹜自肥",通过描绘家园中的鸡和鹜的情景,表达了归家后的温暖与滋养。诗人对鸡和鹜的态度是怜惜的,认为它们在家园中的生活比自己好,因为它们不必经历离乡背井的艰辛。
最后一句"怜渠不如此,更堕野人机",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处境的思考。渠指自己,诗人认为自己不能像家禽一样在家园中安居乐业,而是沦落于野人的控制,可能指的是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和权谋之机。
整首诗凭借简练的文字,通过对雁和家禽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流亡生活的无奈。诗人以雁为象征,抒发了对家园的眷恋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宋代士人的离乡困境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双行桃树下,抚背
揉云剪水作风毯,夜落连明肯便休。旧说六花元未试,偶看一片上驼裘。
但能为我送苔梅,何必新诗手自裁。若使能诗有奇句,无因送与冷官来。
缓辔微吟自不催,看山下马想徘徊。阳春白雪久不听,日暮碧云殊未来。已戒儿童篘熟酒,更勤风雪化新梅。云间飞舄何时下,抑郁孤怀迟一开。
朝阳升东隅,照此庭下桐。菶菶复萋萋,居然古人风。疏柯于玉耸,密叶翠羽蒙。午景疑余清,夕照留残红。雨响甍栋外,风生户牖中。主人政多暇,步赏常从容。终当致威凤,览德鸣嗈嗈。又将施五弦,解愠歌帝宫。
一番好雨润桑麻,和气欢声十万家。太守劝农才出郭,老农含哺竞随车。土膏泽泽地宜稻,云物阴阴天养花。愿得四方无旱潦,尽教乐岁似东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