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夜渡湘水》

一作崔国辅诗
客舟贪利涉,暗里渡湘川。
露气闻芳杜,歌声识采莲。
榜人投岸火,渔子宿潭烟。
行侣时相问,浔阳何处边。

作者介绍

孟浩然,字浩然,襄阳人。少隐鹿门山,年四十,乃游京师。常于太学赋诗,一坐嗟伏,与张九龄、王维为忘形交。维私邀入内署,适明皇至,浩然匿牀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诏浩然出,诵所为诗。至“不才明主弃”,帝曰:“卿不求仕,朕未[尝]常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採访使韩朝宗约浩然偕至京师,欲荐诸朝。会与故人剧饮懽甚,不赴。朝宗怒,辞行,浩然亦不悔也。张九龄镇荆州,署为从事。开元末,疽发背卒。浩然为诗,伫兴而作,造意极苦,篇什既成,洗削凡近,超然独妙,虽气象清远,而采秀内映,藻思所不及。当明皇时,章句之风大得建安体,论者推李杜为尤,介其间能不媿者,浩然也。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孟浩然,襄阳人。开元二十八年卒,年五十二。(复出一首)

作品评述

《夜渡湘水》是一首唐代诗词,作者是孟浩然(有一说一作崔国辅)。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舟船贪图利润,暗自渡过湘川。能闻到杜鹃花散发的清香,听见歌声是在采莲。科举考试的人们投身到岸边的篝火旁,渔夫在湖潭中留宿看烟雾升起。同行的伙伴们时不时互相询问,浔阳在何处边界。

诗意:
《夜渡湘水》描绘了一个夜晚渡过湘水的场景。诗人表达了人们在追逐利益的舟船上秘密渡过湘川的行为,暗示了社会的浮躁和功利心态。然而,诗中也展现了一些美好的意象,如杜鹃花的芳香和采莲者的歌声,给人以宁静和愉悦的感觉。最后两句提到了科举考试的场景,表现了那些希望通过考试改变命运的人们的焦虑与期待。

赏析:
《夜渡湘水》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夜晚湘水的景色和人物活动,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和人情的细腻观察。诗中运用了描写性词语,如“贪利涉”、“暗里渡”、“露气闻芳杜”、“歌声识采莲”等,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夜晚湘水的氛围和动静。通过对科举考试和渔夫留宿的描写,诗人巧妙地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和人们对命运的期待与挣扎。

整首诗以自然景色和人物活动为线索,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观照和对人性的思考。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对人物心理的描绘,诗人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夜晚的湘水之旅,使人们在欣赏诗词的同时,也能够思考一些关于人生和社会的问题。这首诗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才华和对社会的触动。

  • 《次和答蒿叟三首》

    癃疲安问起沉痾,天柱摧倾唤奈何。远去曾逢龙种泣,德衰犹接凤兮歌。典坟堆案元精合,海水添潮老泪多。稍欲从公恭睡味,一毡番市恋盘阿。

  • 《句》

    不忍骤开还骤落,殷勤含蕊待君来。

  • 《偈倾一百六十九首》

    莺老花残,春事已过。明眼衲僧,多是蹉过。楝花信风,不肯放过。万户千门,一时俱过。筑著磕著,是谁之过。转换不得,也要验过。

  • 《七月二十八日蒲大受仲明举偶来会宿三首》

    别袂无多日,愁肠已屡回。未便新舍稳,先喜故人来。忧国空千虑,忘怀但一杯。相看情意好,归辔不须催。

  • 《浣溪沙》

    妙手何人为写真。只难传处是精神。一枝占断洛城春。暮雨不堪巫峡梦,西风莫障瘐公尘。扁舟湖海要诗人。

  • 《寄虞氏兄弟》

    一身兼抱百忧虞,忽忽如狂久废书。畴昔心期俱丧勇,此来腰疾更悉虚。久闻阳羡安家好,自度渊明与世疏。亦有未归沟壑日,会应相近置田庐。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