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片含天意,纷纷势莫拘。
洒于诸瑞后,忧恐一冬无。
鹤凚声偏密,风焦片益粗。
冷牵人梦转,清逼瘴根徂。
扫径僧倾笠,为诗士弃炉。
桥高银螮蝀,峰峻玉浮图。
盈尺何须问,丰年已可□。
遥思郢中曲,句句出冰壶。
贯休,字德隐,俗姓姜氏,兰谿人。七岁出家,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既精奥义,诗亦奇险,兼工书画。初为吴越钱镠所重,后谒成汭荆南。汭欲授书法,休曰:“须登坛乃授。”汭怒,遰放之黔。天復中,入益州,王建礼遇之,署号禅月大师,或唿为得得来和尚,终于蜀,年八十一。初有《西岳集》,吴融为序,极称之,后弟子昙域更名《宝月集》,其全集三十卷,已亡。胡震亨谓“宋睦州刻本多载他人诗,不足信”,其说亦不知何据,胡存诗仅三卷,今编十二卷。 贯休,字德隐,俗姓姜氏,兰谿人。七岁出家,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既精奥义,诗亦奇险,兼工书画。初为吴越钱镠所重,后谒成汭荆南。汭欲授书法,休曰:须登坛乃授。汭怒,递放之黔。天復中,入益州,王建礼遇之,署号禅月大师,或唿为得得来和尚,终于蜀,年八十一。初有西岳集,吴融为序,极称之,后弟子昙域更名宝月集,其全集三十卷,已亡。胡震亨谓宋睦州刻本多载他人诗,不足信,其说亦不知何据,胡存诗仅三卷,今编十二卷。 贯休,俗姓姜氏,字德隐,兰谿人。补诗二首。
《夜对雪寄杜使君》是唐代贯休所作的一首诗。诗意表达了作者对大雪纷飞的景象的描绘,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诗中描绘了大雪纷飞的景象,雪花片片,像是含有天意一样,纷纷纷扬,似乎没有束缚。洒在各种吉祥的事物之后,给人一种忧虑恐惧的感觉,仿佛暗示着一整个冬天都可能不会有好的收获。
诗中还描绘了寒冷的景象,鹤凚的叫声越来越密集,风变得更加刺骨。这种寒冷的气氛使人的梦境也变得寒冷起来,清冷的雪气甚至侵入到了瘴疠的根部。
接着诗中切换到描写僧人和诗人的场景,僧人倾斜着斗篷扫地,而诗人则放弃了火炉来写诗。这表达了诗人精神上的超脱和追求,不受物质的束缚。诗中还描绘了高桥上的银螮蝀(传说中的怪物)和峰巅上的玉浮图(传说中的神仙住所),增加了诗的神秘感和趣味性。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的希望和期盼,不再需要问及尺寸大小,因为收获已经丰盈。远远回忆起曾在郢中听到的音乐,每一句都宛如从冰壶中涌出来的冷冽之音。
总的来说,这首诗描绘了大雪纷飞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不可抗拒的力量的敬畏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作者的超然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江行初见雪中梅,梅雨霏微棹始回。莫道无人肯相送,庐山犹自过湖来。
塞上风高,渔阳秋早。惆怅翠华音杳。驿使空驰,征鸿归尽,不寄双龙消耗。念白衣、金殿除恩,归黄阁、未成图报。谁信我、致主丹衷,伤时多故,未作救民方召。调鼎为霖,登坛作将,燕然即须平扫。拥精兵十万,横行沙漠,奉迎天表。
无媒径路草萧萧,自古云林远市朝。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
双虬挟泓玉,奥入百转湾。向无长公诗,草木今何颜。此山二百年,偃蹇客往还。长风驾余舟,老人急开关。逢迎欠高僧,喜有识面山。平生癖幽壑,便合茅三间。君命何敢留,归棹随赐还。惭愧和光翁,笑指青童鬟。
以送之。时正之被召淮阳堂上曾相对。笑把姚黄醉。十年离乱有深忧。白发萧萧同见、渚江秋。履声细听知何处。欲上星辰去。清寒初溢暮云收。更看碧天如水、月如流。
菊露晴黄,枫霜晚翠。重阳气候偏如此。异乡牢落怕登临,吾家落照飞云是。举扇尘低,脱巾风细。灵苗医得人憔悴。灯前点检欠谁人,惟有断鸿知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