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徐城未卜还,归心正在杳冥间。
东游吴魏三千里,西入成都一万山。
解使愁肠能寸寸,空令泪眼已斑斑。
此情不告英雄帅,说同儿曹总是间。
刘过(一一五四~一二○六),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人。多次应举不第,终生未仕。刘过是抗金志士,曾上书朝廷提出恢復中原方略,未被采纳。漂泊江淮间,与主张抗战的诗人陆游、陈亮、辛弃疾等多有唱和。晚年定居崑山。宁宗开禧二年卒,年五十三(明陈谔《题刘龙洲易莲峰二公墓》)。有《龙洲道人集》十五卷。事见元殷奎《復刘改之先生墓事状》、杨维桢《宋龙洲先生刘公墓表》、明万历《崑山志》卷三。 刘过诗,以原八千卷楼藏明嘉靖刊《龙洲道人诗集》(十卷)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龙洲集》(简称四库本)、《江湖小集》(简称江湖集),汲古阁影宋抄本《宋群贤六十家小集·龙洲道人集》(简称六十家集)文字与《江湖小集》基本相似,酌予出校。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谒淮西帅》是宋代刘过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谒淮西帅》中文译文:
家住徐城未卜还,
归心正在杳冥间。
东游吴魏三千里,
西入成都一万山。
解使愁肠能寸寸,
空令泪眼已斑斑。
此情不告英雄帅,
说同儿曹总是间。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游历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动荡和离散的思念之情。诗人身处徐州,远离家乡,心中的归感能在遥远的世界中找到。他东游吴、魏,行程长达三千里,西入成都,穿越了一万座山。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对国家的关切之情。
诗中的“解使愁肠能寸寸”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忧虑,他的愁绪深深地侵蚀着他的心灵。泪眼已斑斑的描述揭示了他长期离乡的辛酸和无奈,无法控制自己的悲伤之情。
然而,诗人并没有向英雄帅宣泄自己的情感,他选择了沉默。最后一句“说同儿曹总是间”表达了他默默承受着离乡之苦,与同行的伙伴共同分享着这种痛苦。这种默默忍受的态度凸显了诗人的坚韧和自尊。
整首诗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在离乡异地的漂泊和思念之情,展现了他的坚毅和忍耐力。通过诗词描绘的情感,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痛苦和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同时也呈现出宋代时期社会动荡的背景和人们的离散困境。
翠楼春酒虾蟆陵,长安少年皆共矜。纷纷半醉绿槐道,蹀躞花骢骄不胜。
名与长江万古流,当时狼藉若为收。脚跟只为不点地,又涴桥边块石头。
魏氏当礼何斗坛,至今遗址在人间。苍梧已老烟霞淡,丹灶空馀岁月间。铃铎夜深惊睡鹤,幡幢晴影上空山。后人自魏縻婚宦,不得追随款旧关。
郁林开郡毕,维扬作贡初。万推方演梦,惠子正焚书。执燧奔吴战,量舟入魏墟。六牙行致远,千叶奉高居。
逆浪故相邀,菱舟不怕遥妾家扬子住,便弄广陵潮。
坡谢无人共此山,翠蛟亭上拍栏干。溪声到耳三更雨,岚气沾衣六月寒。酒酿可呼仙子饮,池深怕有老龙蟠。天河挽住不容易,只纵游人一饷观。